吕不韦(?—前 235)

吕不韦(?—前 235): 战国末年政治家。卫国濮阳(今属河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贾,因助秦公子异人立为太子,前 250 年,被任为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称文信侯。秦王政即位,仍继相位,被尊为“仲父”。养士千余人,组织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诸子百家之说,企图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作理论准备。针对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思想上提出“以德持胜”、“以理持胜”、“以贤立功”。反对酷刑、滥刑,主张先德后刑,“以爱托威”。“爱利之心谕,威乃可行”。“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认为决策者要“知故”、“知类”、“知变”、“善于因”,即要探究各种事物的内在原因、类别和变化,并善于根据变化规律决定相应的对策。重视文化教育。是书论教育,多列于“三夏纪”。盖取义于夏之德主作育成长。认为“利人莫大于教”。主张依靠贤人治国,国家不仅要依赖教育培养“忠臣廉士”,更应造就德才兼备的“圣主”。认为“圣主”的知识和德性素养在决策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并从尊贤立场出发,倡导社会尊师,恢复“王不臣师”的传统,为教师“竭智尽道以教”、为弟子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但此书中这些主张并未引起秦王政的重视。

为您推荐

孟轲(约前 372—前 289)

孟轲(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子思门人,史称思孟学派。壮年从事讲学活动,曾带领弟子周游齐、魏、陈、滕等国。各国国君虽以礼相待,但嫌其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故不见用。晚年..

费直

费直: 西汉经师。古文易学“费氏学”开创者。字长翁,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治《易》为郎,至单父令。汉兴治《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未曾立于学官。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董仲舒(前 179—前 104)

董仲舒(前 179—前 104): 西汉哲学家、教育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汉武帝即位,以贤良文学对策,系统地提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政策建议及理论依据。对策毕,遣为江都王相,又调任胶西王相。因两相..

韩非(约前 280—前 233)

商鞅(约前 390—前 338)

商鞅(约前 390—前 338): 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秦国文教政策的制定者。卫国贵族后裔,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后受封商邑,号商君,故又称商鞅。前 361 年由魏入秦。前 356 年,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进行变法。不久升为大良..

申公

申公: 西汉经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名培,亦称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人。吕后时游学长安,与楚元王子刘郢同师浮丘伯。时传《诗》为三家:“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史记·儒林传》),分别称《鲁诗..

南宫适

南宫适: 孔子弟子。“适”或作“括”,又作“縚”。字子容,亦称南容。春秋末鲁国人。崇道德,不尚兵刑。尝对孔子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称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