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217—278)

傅玄(217—278): 西晋思想家、教育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幼年丧父,靠刻苦自学获得渊博学识,长于乐府歌行,并精于音律。魏末时举秀才。历任郎中、弘农太守、散骑常侍,封鹑觚男。入晋,官司隶校尉,拜太仆。曾向晋武帝献策:“通计天下若干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从而使每人“各一业而殊其务”,社会上“无有一人游手”。并主张“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晋书·傅玄传》),深受赏识。在魏晋崇尚老庄之时,大力提倡儒家礼义之教。认为儒学乃王教之首,其作用在于正君臣,以立邦国,正父子以定室家,正夫妇以别内外。故应“尊其道,贵其业”。认为“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性如水,“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傅子·戒言》)。关键在人主之政策引导和教育。“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则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力争则父子相危”(《傅子·贵教》)。并进而指出,人是“以智役力”,如不加以“教节,是智巧日用”,其残忍性将胜过禽兽。强调君子修身治人之本在“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傅子·正心》)。著有《傅子》,明人辑有傅鹑觚集》。

为您推荐

纪瞻(253—324)

纪瞻(253—324): 西晋学者。字思远,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举秀才。曾出任扬威将军、会稽内史,除尚书左仆射。熟悉典制,提出周代之明堂、太庙、清庙、太室、太学、辟雍,乃“异名同事”,取其不同的作用与方位而命名,“其实一也..

向秀(约 227—272)

向秀(约 227—272): 三国魏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历官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好老庄之学,曾作《庄子隐解》,以道合儒,”“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影响一时。提出万物“自生”、“自化”,无不能生有。..

晋 武 帝(236—290)

晋 武 帝(236—290): 即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曾于咸宁四年(278)首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繇、胡昭之书为法。重视地方教化和学校,提出以观风俗、协礼律、兴礼..

潘尼(约 251—311)

王弼(226—249)

王弼(226—249): 三国魏学者,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少年即负盛名,史称其“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为何晏尝识,任黄门台郎。正始十年(249),因事免官,遇..

韦昭(204—273)

韦昭(204—273): 三国吴学官。字弘嗣,后因避晋讳改名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孙权时任西安令,迁太子中庶子,辅导太子教育。后为太史令。孙休时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校定群书。孙皓即位后升为侍中,领左国史。因不满孙皓荒淫..

裴秀(224—271)

裴秀(224—271): 魏晋学者。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出身豪门贵族,年少好学,八岁能作诗文,在儒士中颇有影响,号称“儒林丈人”,深受魏帝曹髦的赏识。魏末,依附大将军司马昭,出谋献策,改定官制。晋泰始元年(266),司马炎代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