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世仪(1611—1672)

陆世仪(1611—1672):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道威,号桴亭,又号刚斋,江苏太仓人。尝从刘宗周问学,博洽多才。明亡,绝意科举,隐居讲学。历主无锡东林书院、毗陵大儒祠。又设教于云阳黄塘,后归里讲学于太仓书院。讲学笃实,门人称安道先生、文潜先生。与陆陇其并称“二陆”。其学承程(颢、颐)朱(熹),以“居敬穷理”为主,着重内心修养。认为“千圣千贤,道总不出此”(《思辨录》)。不尚空谈性命,期于经世。主张“格物之法,必由近及远,由粗及精,由身心以及家国天下,由日用饮食以至天地万物,乃至豁然”(同上)。对王守仁之心学则有所肯定,称其“于致知之中增一良字,极有功于后学,盖恐人以世俗乖巧为知也”(同上)。指出《易》以外,《书》与《春秋》即后世之史,《诗》即后世之诗,《礼》则纪三代典礼,故皆可拟,也皆可续。分教育为小学、大学两阶段。主张分年读书,初为诵读,复为讲贯,再为涉猎。注重水利、农田、天文、兵法等实学。著有《思辨录》、《性善图说》、《论学酬答》、《宗祭礼》、《易说初编》、《春秋讨论》、《性理纂要》、《书鉴》、《诗鉴》等。

为您推荐

方以智(1611—1671)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药地、浮庐等。安徽桐城人。其学渊博,《桐城耆旧传》称他“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曾力图一展治..

李光地(1642—1718)

李光地(1642—1718): 清学者、教育家。字晋卿,号榕村,又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后擢为侍读学士,晚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康熙帝校理编辑《御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诸书,被定为清代官学教材。认为人性皆善,而才有差异,..

唐甄(1630—1704)

唐甄(1630—1704): 清初学者、教育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顺治举人。曾任山西长子知县,不久即被革职,后隐居著书。学术上继承王守仁良知之学,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教育上强调发展人的智力,认为仁、..

万斯同(1638—1702)

屈大均(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 清初诗人、教育家。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诸生。遭时离乱,一度削发为僧,中年还俗。工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论文尚实。论教育,主张重视人的品德陶冶。认为须从小正心修..

韩菼(1637—1704)

韩菼(1637—1704): 清学官。字元少,号慕庐,江南长洲(今属江苏吴县)人。康熙状元。官经筵讲官、礼部尚书等职。曾典顺天乡试,教习庶吉士,入弘德殿讲《大学》,奉敕纂修《孝经衍义》诸书。以善制艺名于时,对时文沿革利弊言之甚切。..

陆陇其(1630—1693)

陆陇其(1630—1693): 清学者、教育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 任灵寿、嘉定知县,御史。崇实政,颇有政绩和教绩。在灵寿,定讲学条例,编有《松阳讲义》。学术思想崇朱(熹)辟王(守仁),认为明代之所以灭亡,在王学败坏士风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