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说

复性说: 唐代李翱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的学说。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内在本质,是善的;性之动而产生情,情是人后天的外在表现,是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掩匿了善性,使之难得扩充。故须去情、复性(恢复人善的本性)。复性之法:“弗虑弗思”,“其心寂然”,达到“至诚”境界,则“邪思自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择善而固执之”,由此成为圣人。对董仲舒以及韩愈性情相分的人性论有所发展,对佛教禅宗“见性成佛”的观点有所吸取,并对宋代理学家的人性与教育学说产生较大影响。

为您推荐

人性善恶混

人性善恶混: 西汉扬雄的人性学说。扬雄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非独善或独恶。所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修性”:“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

仁政

仁政: 孟子政治学说。孔子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他对梁惠王说..

性恶说

性恶说: 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爱好财利等自然情欲,即天性;善的道德伦理观念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强调性伪之分。又认为,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着社会道德伦理的人为加工..

王道

才性论

才性论: 古代关于才性关系的论述。孟子较早提出“才”与“性”概念,其义无严格区分,认为人的才质与本性一样是先天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东汉王充始将才、性分为两义:“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

理欲之辩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明理学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

三表

三表: 墨子提出的判断是非利害的三条标准。墨子认为,认识正确与否,不单凭名词概念,须据客观实际检验。《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根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