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一: 理学家关于为学修养方法的主张。朱熹《答胡宽夫》:“主一之功,学者用力切要处, 大抵自家所看文字及提督学生工夫皆须立下一定格目,格目之内常切存心,格目之外不要妄想。”“主一只是专一”。“做这一事,且做一事;做了这一事,却做那一事”(《朱子语类》卷九十六)。为学读书更须专心致志。参见“主敬”。
- 欢迎来到文学网!
发明本心: 南宋陆九渊的教育学说。亦称“简易功夫”。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要学为人首先是“发明本心”,即“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尚知其如此而防..
主静: 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标准和方法。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以“无极”为世界本源的宇宙生成说。在变化无穷的万物之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既有形就有神,“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
心即理: 陆王学派的心性学说。为陆九渊首先提出。陆九渊《与李宰书》:“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断言心是唯一的实在,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变化气质: 理学家的教育作用学说,又称“变化气禀”。宋儒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纯然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善恶并存。教育作用即是变化气质之性,以恢复天命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
性即理: 理学家的人性学说。宋程颢、程颐首先提出。二程接过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进而提出《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四)。“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