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良知

越中良知: 即“越中良知说”。明王策的哲学、教育观点。王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故称。他曾师事王守仁,认为王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是“权法,未可执定”(《王龙错先生全集·天泉证道记》)。提出“良知”就是“心之本体”只要“顿悟”即可,“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无善无恶之物”(同上)。主张从“心”上立根,断言“良知一点虚明,便是入圣之机,时时保住此一点虚明,不为旦昼桔亡,便是致知”(《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二》)。把王守仁的“良知”说进一步推向禅学。

为您推荐

天官

天官: ①人的感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又《正名》:“缘天官。”杨倞注:“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①官名。《礼记·曲礼下》:“天子..

致良知

致良知: 明王守仁提出的教育学说。“致”本于《大学》“致知”,有恢复、推极之意。“良知”出于《孟子·尽心上》:“人有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天赋的道德意识。王守仁加以发挥,认为“良知”即..

主一

主一: 理学家关于为学修养方法的主张。朱熹《答胡宽夫》:“主一之功,学者用力切要处,  大抵自家所看文字及提督学生工夫皆须立下一定格目,格目之内常切存心,格目之外不要妄想。”“主一只是专一”。“做这一事,且做一事;做..

发明本心

主静

主静: 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标准和方法。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以“无极”为世界本源的宇宙生成说。在变化无穷的万物之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既有形就有神,“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

心即理

心即理: 陆王学派的心性学说。为陆九渊首先提出。陆九渊《与李宰书》:“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断言心是唯一的实在,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 又称“穷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关于教育任务的学说。《礼记·乐记》首先已将“天理”、“人欲”对举而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