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古代推崇的最高人格。《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将“圣人”与“愚人”并提,意指通达明哲之人。《书·洪范》:“睿作圣”,亦以敏慧释“圣”。《说文解字》:“圣,通也。”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圣人”有不同理解,孔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禹作为理想的圣人,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并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道家否定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主张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庄子称儒家的“圣人”为“大盗”,“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庄子·胠箧》)。墨家把兴国利民者赞为圣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墨子·节用》)。法家则把明法用术之典范称为圣人,“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韩非子·奸劫弑臣》)。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圣人观得到进一步阐发,董仲舒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举
贤良对策》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同上)。此后“圣人”愈益神化,《白虎通·圣人》:“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凶吉。”韩愈说“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周敦颐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周子通书》)。二程说“大抵尽仁道者,即是圣人”(《二程遗书》卷一八)。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其后,朱熹、陆九渊、王守仁虽学术观点不同,但均以“穷天理,灭人欲”为旨归,以成就圣人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