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诚(1932- ),江苏无锡人。
文艺理论家、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藏书1.5万册。主要着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屈原辞研究》等。在家乡读中、小学时,于“正课”之外喜读“闲书”,并以中外文学名着为多,也旁及各类文化艺术知识图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除学习教材及指定参考书外,开始钻研文艺理论及心理学。
曾自述得益最大的一部书是恩格斯《反杜林论》。在读书方法上提倡“看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自述自1955年大学毕业后,历经坎坷。专业方向多次变更,从现代文学一改为古代文学,二改为新闻写作,再改为古典文献;甚至还开设过书法、绘画、京剧等讲座,进而到70年代末选择了文艺心理学。而进修方式便相应地是以任务带读书,并且学了就要用。久而久之,自感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藉助此法,不仅可对各种知识用得较活,而且可体会到各种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臻融会贯通的境界。从此,便积极倡导学以致用读书法,并提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认为“边学习,边创造”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共同规律。曾多次辩说杜甫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为杜甫毕生都是边读书边写诗(当然还包括深入社会生活)的,所以在“读书破万卷”时,才能”下笔如有神”;假如把这两句话理解为先“读破万卷”,再动笔写诗,那就根本不会有杜甫这个伟大诗人了。此外,还强调读书应有“成果感”的支持。因此应重视写作(包括写讲稿)。
认为写作不仅是思维与想象的全面深刻的综合训练,而且只有通过写作来获得各种成果,才能激发对学术的热爱,并进而在本职工作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与热情。并强调读书要注重温故知新和少壮努力,他指出:“少壮时读的书不易遗忘,所以要努力多读一点。否则,到了老年发现旧知没多少,新知记不住,那就会感到伤悲了。”(《往日读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