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收藏者在典籍图书上粘贴的、体现藏本所有关系和表达藏书主人个性旨趣的标签。
通常见于藏本的封里或扉页。藏书票起源于欧洲。藏书票同藏书印的不同,大抵由于线装书纸质柔润便于钤印,而西洋纸本既厚且硬适于粘贴。藏书票相传在我国明代版画发展的盛时,也曾在藏书家间流行过,但迄今尚无明代的木刻藏书票发现。
中国20世纪初流行起的藏书票,如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叶灵凤、陈仲纲、潘业、唐英伟、潘昭、刘兴宪、张在民、李桦等使用的,都是受到西洋藏书票的影响,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物。1935年在广州出版的《现代版画》手印丛刊第9集,即是中国藏书票专辑,成为我国最早的藏书票艺术集萃。
鲁迅、郁达夫、叶灵凤等人都是中国藏书票的积极倡导者和收藏家。80年代以来,由于部分老作家、出版家、版画家和藏书家的热心提倡,如今藏书票爱好者不断增加,京、沪等地均有分布。
1984年,中国艺术界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先后举办了多届全国藏书票展览(其中第三届于1990年举行,展出李桦、古元等人的作品和刘白羽、林默涵、臧克家、姚雪垠等人的藏品近5000帧)和首届中日藏书票展览。
这样,藏书票已不仅仅是藏书界研究的对象,也成为了艺术界的学术目标。王叠泉编着有《中日藏书票作品选》(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西洋藏书票式样很多,方、圆、三角、椭圆形的都有,最习见的是长方形。色彩多变,构图则更各具巧思,大抵以书、文学、动物、人体、神话传说、格言风景故事为内容。
除了图案,藏书票上又大都有藏者姓名或所有关系字样。
一般都题上藏者姓名,旋接以His Book,或冠以From The Books of。最通常的则是Ex Libris(拉丁文),意谓某人所藏书籍之一。西洋发现的最早的藏书票,是在德国一位名叫希尔特布兰特·勃兰登保(H.Brandenburg)的藏书上发现的。据考证,其时代在公元1480年前。德国的私人寺院、教堂、宫廷藏书十分丰富,藏书票也就被广泛采用。
如今德国各地的图书馆、藏书家收藏的书籍上还保留有不少古藏书票。英国把藏书票称为Book Plate,目前已发现1515-1534年间的藏书票。法国也发现了标有1529年字样的藏书票。在欧洲国家,藏书票大多以版画形式出现,铜版印刷。
由于其制作印刷精美,素有“版画珍珠”或“纸上宝石”之称。欧美式的藏书票传到日本则是在明治中叶以后,大正中期以后渐成风气。被称为日本第一书票的藏书票,是1872年由文部省为创立东京书籍馆而印制的,英文汉文并用。
到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民间流行起木刻藏书票。
此后,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专门着述,如斋滕昌三的《藏书票之话》(1927)、《日本之古藏票》、《日本好色藏书票史》(1946)、《藏书票及其历史》(1980)等。随着铜版技术的进步和徽章学的发达,形成特有的书票史。
中国着名版画家李桦是我国最早的藏书票创作者和传播者之一。世界名人如华盛顿、培根、雨果、莫泊桑等,也都是藏书票的收藏者。近年来,还成立了“世界书票联盟”(F.L.S.A.E)组织,并出版了收有从15世纪至当代的西方藏书票(作者89人,凡151幅)作品的《西洋的藏书票》一书,将“藏书票热”推向了高潮。藏书票作为一种兼具文化艺术价值的东西,将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和社会民众文化层次的提高,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参见 李桦论藏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