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凤读书

叶灵凤读书:

叶灵凤(1904-1975)笔名霜崖、叶林丰等。

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读书生活是从在九江时读两本性质“全然不同”的书开始的。一本是《新青年》,一本是《香艳丛话》。这两本书为他“打开了门径”,而且以后读书也一直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面读着‘正经’的书,一面也在读着‘不正经’的书”(《我的读书》)。由此也养成了一生读“杂书”的嗜好,体味出“书愈读愈杂”的“倾向”,“实在很有趣”。又因小说和名人传记而渐渐摸到了“书籍世界的大门”,并走了进去。就学上海美专时,兴趣已不在所学,“总是在课室里转转,就躲着学校的图书馆去看书或是写小说”(《记(洪水〉和出版部的诞生》)。

每天贪婪地读着能够到手的新文艺出版物。

同时踏入文坛。

抗战初期在上海和广州投身夏衍主持的《救亡日报》。后半生在香港度过,并执编《星岛日报》副刊。

自喻为“爱书家”,把书譬作“友人”和“伴侣”。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他最知己的朋友,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的老友。那种夜深人静、灯下独坐时的读书写作,不啻是一种心境澄澈的享受。当年《救亡日报》南迁广州,他随身就带了六本心爱的书,竟都是有关读书的书。他亦把藏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其书斋是一间“四壁都是书,甚至地上也是书”的“不折不扣”的书斋(《我的书斋生活》)。

认为书斋是一个有机体,其生命是要靠新书来“滋养”的,于是他“经常在买书,也经常在读书”,维持着它的生命,也使得他的写作生活“获得新的滋养”。尝谓:“架上的书籍不特一本一本地跟收藏人息息相关,而且收藏人的生命流贯其中,连成一体”(《书斋的成长》)。因此,当他得知早期在上海“倾囊购积”的万余册藏书,在沦陷期间已经散失时,竟然一度心灰意冷,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在1963年曾发愿:“今年要少写多读,或者多写多读,万万不能只写不读”。(《今年的读书愿望》)并认为:“讲求书籍趣味并不是一件奢侈浪费的事。读书家必然就是爱书家,而坐拥万卷的藏书家却未必一定是一位爱书家,更未必是懂得爱书三昧的爱书家”(《中西爱书趣味之异同》)。

“藏书家固然要注重版本,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应该注重版本”(《读书与版本》)。生平写作着述甚勤,多随笔、散文和小说,结集有数十种。 参见 读书随笔

为您推荐

蹇先艾读书

蹇先艾读书:蹇先艾(1906- ),贵州遵义人。作家。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就读时开始写稿。后参加文学研究会。1931年至1937年间任北京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1949年前后在高等学府担任教职。能诗和散文,作品甚多。小说有《..

姚名达读书

姚名达读书: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人。目录学家、史学家。早岁就读于赣县中学,以勤奋笃学见称,常挑灯夜读,手不释卷,攻读《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家贫则借书抄读,寒暑假自学稍无懈怠。..

钟敬文读书

钟敬文读书:钟敬文(1903- ),广东海丰人。学者、民俗学家。早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并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读书成癖。尝谓:“我是书呆子,对于读书,差不多有一种不易动摇的癖好。假如对于别的许多事情,我是任性的、随..

赵家璧读书

匡亚明读书

匡亚明读书:匡亚明(1906- ),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7岁考入苏州第一师范后即投身革命,积极组织领导学运、农运、工运等活动。同时,抽暇阅读了大量书刊。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和文艺作品,成为..

赵万里读书

赵万里读书:赵万里(1905-1980)字斐云,别署芸庵、舜庵等,浙江海宁人。幼年入达才小学就读,勤奋用功,每日到校最早。入中学后,更好读书,尤于中国文学和史学感兴趣。尝在雨天借得《三国志》回家,不意滑跌一跤,左眉心碰破,书却高高举..

王重民读书

王重民读书:王重民(1903-1975)原名鉴,字有三。河北高阳人。敦煌学家、目录学家、学者。早年就读于保定第六中学,业余喜读《新青年》、《新潮》、《努力周报》等进步刊物。1924年考入北京高师(后改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