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读书

琦君读书:

琦君(1917- )原名潘希真,台湾散文家。

生于浙江永嘉。出身小康之家。5岁时在家庭老师教授下开始学习方块字。

7岁时,已获读《诗经》、唐诗并练习大字。此后,一边读《女诫》、《孟子》、《论语》、《左传》等书,一边受到民间文艺、《三国演义》、武侠和言情小说的影响。12岁迁居杭州。

两年后考入弘道女中,在校国文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后,曾重温《左传》、《史记》,并读《资治通鉴》等线装古籍和新旧小说。

其时,经常借书于学校图书馆,“借来很多小说和散文,尤其是翻译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1936年升入之江大学中文系。

曾于暑假饱读新文艺小说等,而“《断鸿零雁记》及《浮生六记》、黄仲则诗每日必读,每日泪数行下”(《琦君写作年表》)。二十二、三岁时,则学诗词、读老庄并浏览多种西洋文学名着。

1945年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杭州,任教母校并兼浙江高院图书管理员,“得以畅览群籍与杂志,偶写杂感寄报刊”。并收拾整理家藏劫余藏书,“统计永嘉与杭州两处余书不及原来三分之一”,后于1949年5月赴台以前,将“杭州的藏书全部捐赠浙江大学图书馆,故乡的书全部捐赠籀园图书馆”(《三更有梦书当枕》)。在台任职司法部门,并授课写作。

于1969年退休。

在海岛居停以后,曾自述“陆陆续续买了不少自己喜爱的书,加上朋友们赠送的着作,我也拥有好几书橱的书了。但是想起大陆故乡和杭州两处数遭兵劫的万册藏书,焉得不令人魂牵梦萦。

偶然在旧书摊上买到一部尘灰满面的线装书就视同至宝,获得一部原版影印的古书,就为之悠然神往”。在此间忆及其父的收藏时写道:“父亲爱读书、藏书,也爱搜集版本、碑贴和名家字画。杭州住宅书房中,有日本影印《大藏经》、《四史精华》、《四库全书珍本》、三希堂、淳化堂法帖和许多善本名家诗文集。父亲每年夏天都去别墅云居山庄避暑,所以山上也有一部分他自己特别喜爱的书。

放暑假后,我就上山陪他散步读书。……(他)勉励我要好好利用藏书,爱惜藏书”。

平生读书方法受其师夏承焘指引甚多,夏氏总结的“读书要‘乐读’,不要‘苦读’”的读书观对其影响甚深。曾自述:“大学四年中,得夏老师‘乐读’的启示,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增加了写作的信心。”琦君曾有关于读新诗的意见:“读新诗不必执着于诗人真意之所寄,不妨于一片朦胧中掇取你自己所喜爱的一、二句或一、二节,细细咀嚼,如能别有会心,也就乐在其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我读新诗》),颇为独到。晚年读书写作仍勤。

有《读书与生活》,并结集有评论集《琦君读书》(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版)。作品甚多,行销甚畅,流播极广。

素负“读者喜爱的作家和作家羡慕的作家”(隐地《作家与书的故事》“琦君”篇)之誉。主要作品有《琴心》、《红纱灯》、《烟愁》、《琦君小品》、《七月的哀伤》、《千里怀人月在峰》、《细雨灯花落》、《青灯有味似儿时》等30余部。另有《琦君自选集》(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版)和《琦君的世界》(尔雅出版社1980年版)。

为您推荐

雷梦水读书

雷梦水读书:雷梦水(1921- ),河北冀县人。版本目录学家。15岁时,读至高小肄业,即师从舅父孙殿起(耀卿),至北京琉璃厂通学斋书肆学业。先后学习了张之洞《书目答问》及诸前辈的目录版本知识。日后在书肆业务中又得朱自清、邓..

张秀亚读书

张秀亚读书:张秀亚(1919- )笔名陈蓝、亚蓝等,祖籍河南,生于河北黄骅。台湾散文家。15岁时开始在华北、华中各大报刊的文艺版上发表作品。三年后考入辅仁大学,先入中文系,后转西语系。曾与文友组织“文艺座谈会”,创办《文苑..

吴祖光·新凤霞读书

吴祖光·新凤霞读书:吴祖光(1917- )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武进。戏剧家。早年在北京读书。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湖南和四川的戏剧学校任教并从事创作。主要剧作品有《风雪夜归人》、《捉鬼传》、《闯江湖》等。新凤霞(1928- )原..

冯亦代听风楼读书生活

黄永玉读书

黄永玉读书:黄永玉(1924- )原籍湖南凤凰,土家族。版画艺术家,现任职中央美术学院。自述“我从小不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幸好当时的先生颇为开通,硬灌了一些四书五经和其它文学历史基础之外,还经常带我们到郊外检验自然界和..

韩国磐读书

韩国磐读书:韩国磐(1919- ),江苏如皋人。史学家。久任厦门大学教授。曾谓读书治学的基本功,其一是勤读多背,其二是勤于抄录。“我是从小学时抄录优美的文章开始,在中学时,就抄过整本书。……读书时摘抄笔记、或分类抄成卡片,..

梁斌读书

梁斌读书:梁斌(1914- )现代作家。河北蠡县人。1932年故乡发生暴动,深受震动。次年春,失学失业,乃流浪北京,从事创作。1955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红旗谱》、《翻身纪事》、《抗日图》等。自述“自幼喜欢读书,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