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 )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作家。1960年高中毕业。家中旧有藏书1000余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抄家过后,……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都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钉、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无书的日子》)。同时还借读文学名着,为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977年与人合着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成功。主要作品有《神灯》、《一百个人的自述》等。
现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兼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冯氏的文学之路,可以“无书而写书”、“写书而读书”一语加以概括。其创作数量丰富,技巧圆熟,反映领域较广,同其读书时坚持读熟读通有很大关系。曾在给大学生讲座“创作的经验”时,一口气写出了世界着名中、长篇小说100部和外国短篇小说100篇的书名。
足见其读书之多且能读熟读通的功底。近年来,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汲取创作养料,企图以小说来透视民族文化心理,也说明了他阅读古代典籍的深度。他的读书经验可以概括为“多读,勤读,读通,读熟”。他说:“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读书,尤其是那些名着,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无书的日子》)并说:“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参见 冯骥才论写书比读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