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1020-1077)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客寓风翔郿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眉县),人称横渠先生。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年轻时受范仲淹教导,读《中庸》。又访究释老之书,研读六经。嘉祐初年,赴京师设坛讲《易》,听者甚多,名震关中。38岁时登进士第,为云岩令。神宗时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托疾辞职。
隐居横渠,在关中一带读书着述,授徒讲学。“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宋史·张载传》)朱熹曾盛赞其读书刻苦。以他为首的“关学”是宋代四大主要理学流派之一。张氏读书重视志趣的高远。
他说:“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经学理窟·义理》)“阅闲书者,盖不知学之不足。”(《经学理窟·自道》)认为读书要静观从容,“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能长静?须以制其乱。”(《经学理窟·义理》)“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多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是泥文而不求大体,则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
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他还认为读书必须精思其义理:“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
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经学理窟·义理》)张氏认为,要想精通义理,就得记诵、起疑和写读书笔记:“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记诵。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是何尝有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学者潜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纸笔,以其易忘,失其良心。若得所是,充大之以养其心。立数千题,旋注释,常改之;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并主张,有志还须乐学,“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义主张博览群书:“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经学理窟·义理》)着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14卷(附录1卷),为“关学”经典着作。有《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