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国际广播史 : 国际广播,即以外国听众为对象的对外广播,是在以本国听众为对象的对内广播和收音机在世界各地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从本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风云变幻,各国出于加强对外宣传的需要,国际广播逐渐发展起来,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国际广播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发展与国际局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冷战”期间以及近20多年来发展较快。
发展初期 1927年,荷兰开始用荷兰语向其海外殖民地(东印度等)广播,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其后不久,苏联于1929年用德语开办国际广播,到1933年所用语言增加到9种(除德语外,还有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捷克语和波兰语)。在这前后,法国于1931年,英国于1932年,德国于1933年,意大利和日本于1935年相继开办国际广播。初期规模一般都很小,多半用一两种语言对有限的几个地区广播,播出时数很少,发射功率很弱。之后,各国的国际广播实力不断增强,对象地区不断扩大。开办的国家也逐年增多,到1939年大战爆发时已有27个国家开办国际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大战爆发后,国际广播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国界限制、直接对外国千百万听众讲话等特点和优势,显示了它在战争环境中巨大的宣传威力,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骤增到55个。特别是交战双方各国,竞相以飞跃的速度加强国际广播,相互间展开激烈的广播宣传战。国际广播被称为“第四战场”或“第四条战线”。
法西斯侵略国从大战一开始就把国际广播当作“战争的武器”,发动“空中电波战”。1940年,纳粹德国使用31种语言每天对国外广播近84小时,并在它侵占的地区相继设立一系列广播电台。到1942年底共有23座,每天使用53种语言播出新闻节目279次。1944年,日本使用24种语言每天对国外广播48小时,并在它侵占的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军国主义广播宣传网。
反法西斯阵营方面也大力加强国际广播。英国从1941年起通过广播在欧洲开展“争取胜利”运动,到大战结束前夕每天对国外广播125小时,所用语言从战前的7种增加到39种,后又增加到46种,号称“第一广播大国”,其规模曾居世界各国之首。由于报道战况较客观,英国广播公司成为当时西方世界声誉最高的国际广播电台。
美国开办国际广播较晚,直到1940年才首次开办对拉丁美洲广播。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942年2月24日,即在纳粹德国对美国宣战两个月后,美国成立“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开始用德语广播,接着,开办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华语等节目。所用语言两三年间骤增到40种,每天向敌国及其占领区、盟国和后方居民广播160小时。“美国之音”除从纽约直接对国外广播外,还把各种节目制成唱片,用轰炸机运到英国和拉丁美洲广播,以对抗法西斯德意日的战争宣传。
苏联的国际广播(即莫斯科广播电台)从战前每天播出30小时增加到59小时,所用语言从11种增加30种。莫斯科广播电台把对象地区分为敌国、同盟国、德国占领区和中立区四类,并针对不同对象编播不同节目。莫斯科广播电台真实地报道了战况,广泛地宣传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外交政策和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有力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及其歪曲宣传,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同盟国方面的许多广播电台还曾互相转播节目,以扩大反法西斯战线在国际上的影响。
战后初期至“冷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系列国家取得了胜利,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各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办和加强对外广播,成为国际广播领域中一支新兴的力量。其中不少国家,特别是中国、埃及、印度等国的国际广播电台发展较快,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
由于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对播用语种、播音时数、对象地区作了调整,变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和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渗透的工具。战后初期,“美国之音”曾一度削减广播规模,语种和时数减少近一半。不久,美国开展反共的“宣传真理运动”和“自由十字军运动”。美国政府把“美国之音”的宣传任务确定为“利用广大的无线电广播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并规定以“铁幕和竹幕背后的国家”为重点对象地区。“美国之音”的广播规模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9年12月,美国又建立了以东欧各国为对象地区的“自由欧洲广播电台”。1953年3月建立以苏联为对象地区的“解放广播电台”(1963年易名为“自由广播电台”)。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美国之音”又加强了对中国广播。与此同时,美国对西欧的广播却一再减少。到1955年,除环球英语广播外,“美国之音”全部取消了用西欧各国语言广播的所有节目。
“冷战”期间,“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自由”等广播电台进行了大量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反华宣传,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明,鼓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直至公开叫嚣颠覆共产党政权。美国主要盟国的一些国际广播电台基本上也和“美国之音”等广播电台同唱一个调子。
面对西方国家的广播宣传攻势,社会主义国家奋起反击。在整个50年代,全球的国际广播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当激烈的竞争,双方广播的规模都不断扩大。到60年代初期,从广播时数、播用语种和发射功率三个方面综合衡量,逐步形成苏联的国际广播实力占世界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中国占第三位,再后为英国和联邦德国等国。
从50年代末期以后,当时苏联对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它极力扩充国际广播实力,与外国的各主要国际广播电台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在60年代,竞争的重点主要是增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语种,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广播。莫斯科广播电台(包括1964年以民间组织名义开办的“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所使用的语言,10年中从36种增加到69种,加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对外广播所使用的13种本国民族语言,共计达到82种。美国政府系统的“美国之音”广播电台从36种语言增加到42种,加上“自由欧洲”和“自由”广播电台所用语言达到48种,再加上美国其他系统10多座国际广播电台所用语言,共计达到80种,10年中增加了21种。在苏美两国争霸的影响下,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对外广播所用语言,也都纷纷打破或恢复到本国的最高水平。
近20年发展简况 进入70年代,各国纷纷在国内外增建扩建大功率发射台和转播台,国际广播竞争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硬件建设,即加强发射功率、提高对外广播信号在对象地区的可听度方面。据截止1980年统计,10年中各国所用频率在200千瓦以上的从405个增加到1183个,增加近3倍,其中500千瓦以上的增加了8倍。近10年来,这一竞争正向着采用最新技术、更新设备的方向深入发展。当代国际广播表现在技术实力方面争夺听众的竞争更趋激烈。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到80年代中期,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地区增加到78个。
现有台数、类型和规模 现在,全世界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国际广播,从事国际广播的电台共有160座。在这些电台中,有覆盖全世界或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特大型或大型国际广播电台,有对若干个洲的若干地区或主要是对本洲广播的中等广播电台,还有大批对若干国家或主要是相邻国家、相邻地区广播的较小的电台。所有这些电台共使用148种语言,每周广播共计2.5万小时。
各国的国际广播电台,从办台宗旨上,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是各国国营的国际广播电台。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美国之音”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对外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第二类是国际商业性广播电台,以营利为目的,如欧洲的卢森堡广播电台,非洲的“非洲第一”广播电台,中东的蒙特卡罗广播电台,加勒比地区的安的列斯广播电台等。第三类是国际宗教台,以“空中传教”为目的,较为著名的有全球宗教电台、时兆基督之声、梵蒂冈广播电台和永爱非洲电台。第四类是有意越过国界对邻国居民广播的对内广播电台,在中东、巴尔干等地区都有。第五类是秘密电台,一般以持不同政见组织的名义从某国境外向该国广播。
在国际广播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第一类广播电台。据统计,播用语种和播出时数较多的有10多个国家。它们是(按每周广播时数排列)1.美国:包括“美国之音”等官方广播电台,用48种语言,每周广播2,355小时;2.苏联:包括莫斯科广播电台等中央及地方台的对外广播,用82种语言,每周广播2,272小时。苏联解体后广播实力急剧衰落;3.中国:用43种语言,每周广播1,554小时;4.德国:包括“德国之声”和德意志广播电台,未包括原东德对外广播,用36种语言,每周广播792小时;5.英国:38种语言,728小时;6.埃及:30种语言,556小时;7.印度:25种语言,435小时;8.古巴:9种语言,372小时;9.澳大利亚:8种语言,345小时;10.荷兰:8种语言,316小时;11.法国:13种语言,295小时;12、日本:22种语言,280小时。
发展趋向 近10多年来各国国际广播的发展有4个共同趋向:
1.广播设备现代化。由于当代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发展,各国为了更新国际广播设备,特别是改进其广播在对象地区的可听度,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现代化。美国实施的“广播星球大战”计划,从1983年起陆续拨款15亿美元,为“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更新播控设备,增建扩建发射台和转播台,建立卫星网络,增加广播语言和时间。英国在近10多年来不断新建发射台和转播台、更新对外广播中心全部设备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又拨款1亿英镑实施“改善发射条件计划”,还宣布其国际广播在今后5年内的技术改造规模将大大超过以往20年。联邦德国实施一项更新国内发射台、增建海外转播台的10年计划。法国发展国际广播的5年计划,要使发射功率、播用语种和播出时数分别增加1倍、2倍和5倍。日本实施的是国际广播“4年改造计划”。这些计划多半在90年代初期到中期相继完成。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也在实施国际广播5年发展计划或若干年度计划。国际广播在技术实力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
2.办环球新闻广播。不少国家除对各国各地区分别用当地语言广播外,还用英语(或加上本国语)开办了对全世界昼夜不停地广播的整套新闻节目。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之音”各用英语,日本用英语和日语,前苏联用英语和俄语,德国用德语各办有一套或两套环球昼夜新闻节目。它突破了对象地区和播出时间限制的框框,便于及时播发新闻,有利于争取听众,扩大影响。近年来各国办环球广播的情况与10年前比较,出现加强趋势:1、办环球广播的国家从6个增加到11个(即除美国、前苏联、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外,增加法国、加拿大、西班牙、奥地利和埃及);2、原先办有环球广播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规模有所扩大;3、联合国大会所使用的6种正式语文——中、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现在除中文外,其他5种都已纳入环球广播。由于开办环球广播的各国所拥有的广播技术实力不同,它们的环球广播在播向地区、使用频率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差别很大。有的确已基本上遍及全球,各地区昼夜都能听到其广播;有的则远未达到这种规模。
3.发展国际广播的第二种方式。不少国家除用无线电波向各对象地区直接广播外,还向外国寄送或传送节目,由接受节目的国家通过本国的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向本国听众广播。这种传播途径被称为国际广播的第二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外国听众收听到音质良好的广播节目,克服短波广播音质欠佳和某些国家短波听众较少(因为一般收音机上没有短波波段)等缺点。这种方式在国际上已有相当广泛的发展,约有60座国际广播电台设置节目寄送部门,而且相互间竞争激烈。英国广播公司向100多个国家寄送节目。“美国之音”每月向非洲国家寄送1,000盘节目录音带。前苏联向70多个国家寄送节目。联邦德国在12年里给外国广播电台共寄送录音带100万盘。法国的寄送节目在非洲许多国家传播。荷兰每年向外国广播电台寄送节目约15万盘。第三世界各国的大多数广播电台,对来自外国的寄送节目都很感兴趣。此外,许多国际广播电台在建立双边和多边的节目交换关系方面,特别是通过卫星交换节目,近年来有很大发展。一些国家还从交换节目发展到举办国际性的联播节目。
4.开办国际卫星电视广播。由于卫星传播技术的发展,通过卫星向国外观众传播电视节目,正日益成为国际广播领域一种最新的、很受欢迎的有效传播手段。为了使国际电视广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方针和方法上吸收国际广播的长期丰富经验,在组织和运营上纳入国际广播的结构,这已成为一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国际共同趋势。开办国际卫星电视广播最早的是美国。1984年11月,美国新闻署开办了“世界电视网”,通过通信卫星定时对外播出节目,到1990年年底已能达到128个国家的190个城市。美国新闻署为了“把‘美国之音’的长期成功经验同‘世界电视网’的技术设备相结合”,“以提高其向全世界报道美国情况的能力”,于1990年10月把该署所属的“美国之音”和“电视电影处”(包括“世界电视网”)合并为一个对全世界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全能机构”。英国广播公司于1991年3月对欧洲地区开办了电视新闻广播,半年后又开办了全球性的新闻广播。法国从1989年5月起,通过卫星开始向非洲传送电视节目,到1990年年底转播这些节目的已有24座非洲电视台。德国的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从1992年4月1日起开办对外电视广播,每天播出德语、英语节目6小时,初期覆盖欧洲地区,8月开始对亚洲和美国广播,并开办西班牙语节目。土耳其在1990年开始通过欧洲卫星向居留在欧洲的土耳其人播出3套电视节目。1992年5月起向中亚和原苏联部分地区播出。主要为土耳其语节目,部分节目用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阿塞拜疆语和高加索地区语言播出。西班牙、意大利和埃及等国的国际广播电台也在筹办国际电视节目。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的广 播卫星组织”也曾向该组织的成员国传送电视节目。 此外,在欧美地区还有不少商业电视台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卫星向国外的电缆电视网和直接收看者提供节目。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