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 著名作家、文艺期刊主编。福建龙溪人。1895年10月10日生。原名和乐,13岁时改名玉霖,入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出身于基督教牧师家庭,从10岁开始在鼓浪屿教会小学就读。13岁免费入教会旧制中学厦门寻源书院读书。1912年秋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1916年秋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离美赴法。同年夏又赴德,在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经他提出汉语上古声组的复辅音问题,直到现在仍是一个重要的古汉语研究的的新课题。同年夏回国,仍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从11月开始为《晨报副镌》撰稿,发表过《幽默杂话》、《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短评和其它文章与译作。1924年11月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被邀集为16个长期撰稿人之一。1925年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旋又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主任兼教务长。在 “女师大风潮” 和 “五卅”运动中,曾在 《语丝》、《京报副刊》 和 《莽原》 等报刊上发表 《谬论的谬论》、《咏名流》、《祝土匪》等短评、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1926年 “三一八惨案” 后,又在 《语丝》 第72期上发表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等文章,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对屠杀学生的封建军阀及其帮凶 “现代评论” 派进行揭露。同时,还画了 《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并连续发表 《打狗释疑》、《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一封通信》、《“发微” 与 “告密”》 等文,赞同鲁迅在 《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一文中关于“打落水狗” 的话,主张来一个 “打狗运动”。同年5月因受段祺瑞执政府通缉携眷返闽,在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春,因厦门大学发生学潮而被迫辞职离闽。3月应陈友仁之请至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参加编辑汉口 《中央日报》 英文版。“七一五” 事变后回到上海,为鲁迅主编的 《语丝》 半月刊、《奔流》 月刊、《朝花》 周刊等刊物撰稿。1928年11月曾在 《奔流》 上发表剧本《子见南子》,揭露孔子。12月又在英文 《中国评论周报》 杂志上发表 《鲁迅》 一文,对鲁迅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和战斗业绩作了如实评价。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开始走向消沉,并逐渐走向反人民的道路。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 《论语》 半月刊,提倡 “幽默” 与 “闲适” 的小品文。该刊出至第27期时,辞去编辑职务。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4年4月5日,在上海另创刊并主编 《人间世》 半月刊,继续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主张 “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鼓吹半文半白的 “语录体”,曾受到鲁迅等人的批判。1935年9月16日,又独资在上海创刊 《宇宙风》 半月刊,所持 “人生”观点曾受到鲁迅等人的严厉批判。为 “论语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1936年8月携家移居美国。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主持该校的 “中国讲座”。1940年7月和1943年10月曾两度回到抗战时期的重庆,先后在重庆 《大公报》 发表 《回国试笔说外交大事》、在沙坪坝中央大学讲演 《论东西方文化与心理建设》 等内容。1947年由国民党政府推荐,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1952年在美国创办中文杂志 《天风》 月刊。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58年曾返台湾,并为一些台港报纸的“中央社特约专栏”撰稿。1966年6月携家自美返台定居。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1972年编成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因病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报业及民意史》、《吾国与吾民》(英文论著)、《中国的乡村生活》(英文)、《北京之日》 (英文)、《瞬息京华》(英文长篇小说)、《逃向自由城》(英文小说)、《啼笑皆非》 (政论集)、《翦拂集》 (杂文集)、《大荒集》 (杂文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暴风雨中的树叶》、《林语堂文集》、《林语堂选集》、《语言学论丛》、《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书,主编有 《当代汉英词典》、《国语词典》等,译有 《新的文评》、《新俄学生日记》、《易卜生诗传及情书》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