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

    确立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 : 长期以来在对新闻照片进行美学评价时,每每只着眼于线条造型、光线影调、形体构图这些外部形式,而忽略了凝固在瞬间之中的内部形式; 更为突出的是,在评价造型构图外部形式时,又生搬硬套绘画艺术的种种构图法则作为照片画面是否 “完美” 的唯一标准。在他们看来,一幅新闻照片有无艺术性,主要就看它的外部形式是否象绘画构图那样尽善尽美。从这种陈旧的审美标准出发,必然从理论上否定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一种倾向是全盘否定,认为新闻摄影由于新闻现场的种种限制,在用光、造型、构图上很难达到完美无瑕,进而就得出新闻照片根本无艺术性可言的结论,有的仅仅是一种 “表现力”。另一种倾向是部分否定,认为新闻现场的限制有大小之分,对限制大的新闻照片就不要求其具有艺术性; 而对限制小的新闻照片就应在外部用光构图上狠下功夫,使其尽可能的具有艺术性。
这种只讲外部形式,不讲内部形式,进而又用绘画构图法则作为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美学标准的陈旧的新闻摄影审美观念必须更新,它既不符合新闻摄影的采摄实践,又不符合新闻摄影传达新闻信息的这一根本目的。
摄影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不同。绘画的创作过程是从“眼中之竹”(表象)到“胸中之竹”(意象),再到“手中之竹”(形象)。换言之,画家从生活素材中选择以至虚构出题材之后,总是先进行意象构图以确立内部形式,通过什么情节和环境去表现什么人物情感、性格等等,尔后再用线条和色彩来物化意象进行造型构图以形成外部形式。正因为绘画是“意在笔先”,画家所依据的造型构图因素,已不再是作为视觉实体的具象,而是储存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与内心体验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因此,绘画构图就不受现场时空的任何局限,运用的是虚构的加法,不但时间充裕,可以反复推敲;而且可以随意逐一添加修改,以期将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传统的理想化的绘画构图法则,诸如整一律、主从律、多样统一律、黄金分割律以及散整相间、疏密相济、横直相破、粗细相调、浓淡相衬的形式规范,就是“意在笔先”的产物。
摄影创作就不是“意在笔先”,而是“意笔并举”。由于现场规律的制约,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构图与造型构图,均需直接面对拍摄实体并与实体对象处于同一时空中进行。因此,摄影造型构图是以“取景”的方式,在现场面对视觉实体作直接的选择,是用取景去“切割”,是在自然空间作整块的选取。无论是企图增加或减少画面中的景物,都只能用向外扩展、向内收缩或上下左右移动,整块的变换取景范围;因此只能是采取从取景框中“避开”、“舍去”、“遮挡”、“隐没”、“削弱”的手法去掉无用的,留下有用的。因而摄影构图是一种减法,所需要的是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划出界限的本领。正是鉴于这一点,有人就主张将“摄影构图学”改称为“摄影取景学”。这种以取景方式进行的直接选择,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摄影创作一旦进入“决定形象”的现场创作阶段,只能是“笔意并举”,而不可能是“意在笔先”。这种“并举”呈交织状态,即意象构图与造型构图同时交替进行,最后会聚于一点——瞬间。抓拍大师布勒松就明确指出摄影是在空间与时间结合中完成构图的,他说: “在一张照片里,构图是眼睛所看见的各种因素互相有机地配合和在同一个时间内结合的结果。”“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现实,差不多在观察的同时就把它记录在我们的缩写本子(即照相机)里。”并进一步指出了摄影创作真正高大的难点就在于“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表现的完美的形式结构。”(以上引文均见《决定性的瞬间》序)
一般摄影,由于现场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有较大的“宽容度”,摄影者在解决布勒松指出的这一难题时,常常是利用现场的时空“宽容度”,先从空间上进行取景,通过选择拍摄点,寻找、改变、调整同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距离、方位,以求比较完美的画面造型,尔后才集中精力捕捉拍摄时机,按下快门,把内部形式凝固在瞬间之中。在新闻摄影中,在拍摄一般日常的新闻时,也常利用这种“宽容度”。《人民日报》高级摄影记者张雅心在《谈新闻摄影的抓拍》一文中所介绍的经验之一,就是谈如何利用这种“宽容度”。他说:“每一个被摄对象都有三百六十度的周围,供你选择,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先围绕被摄者走几圈,比较一下,在哪个角度拍摄形象最好,镜头的高低、俯仰、上下、左右变化都不一样,选好角度,等好的瞬间出现再抓拍。”然而,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这种“宽容度”要比其他摄影少得多,特别是对作为新闻摄影主体的突发性事件性新闻来说,客观上就不允许我们在新闻现场优先在空间上从容地寻求理想的外部造型构图。新闻摄影面对这种采摄实践,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在空间造型与时机捕捉两者之间,也就是在外部形式与内部形式之间,势必要产生一个顾此失彼和谁主谁从的问题。我们如果从新闻现场这一实际出发,就会从战略上忽视或牺牲完美的造型,全神贯注于典型瞬间的捕捉。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帕特·卡帕就曾说过:“我宁愿摄得一幅技术差强人意而意象强烈的作品,也不要一幅反的(技术上十分完美而意象不强)作品。”因此,欲更新新闻摄影的审美观念,首先就要确立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
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的确立,对新闻摄影的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它将引导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在采摄中,把美的追求主要放在内部形式之中,而不是外部形式之上。如此一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新闻照片问世。与此同时,它将指引我们在评选新闻照片时,在美学标准上侧重以内部形式去着眼,这样就不至形而上学地以绘画构图法则作为尺度,淘汰掉真正的好照片,进而避免佳作命运不佳,平庸照片流行的不正常的局面的出现。事实上,不少优秀新闻照片,仅仅因其外部用光构图上不符合绘画的形式美规范就被全盘否定。如,《热泪抒怀》(卢琰源摄),画面焦点较虚,颗粒较粗,用光较平,连作者本人起初也视为“废片”,后让别人发现后才得以保留,并在1981年首都新闻摄影展览评选中得到交口称赞,获票最多,评为一等奖。这幅照片的瞬间形象表现了中国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时喜极生悲而浑洒热泪的感人情景,深深地激荡了观众的心; 震了国威,壮了民气,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拼搏。这就表明,新闻照片的魅力主要不在于影调、用光、构图等外部形式的尽善尽美; 而在于内部形式瞬间情节的包孕性,浓郁的现场气氛以及人物情感、性格的生动显现。
可喜的是,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已为新闻摄影界和广大读者中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闻摄影》 月刊1985年第1期发表了辛舍的 《全国新闻摄影1984年作品的评选与进步》 一文,文中就明确指出: “新闻摄影表现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即主要不在于外在形式 (如光线、构图、影调等) 的完美无瑕,而在于内部形式 (现场气氛与感情色彩) 的生动显示。” 蒋齐生在 《新闻摄影的定义及其实践意义》(打印稿) 一文中更加明确指出: “新闻摄影的美的魅力,主要不在构图的 ‘完美’,而在人物情感的真实、自然、生动,在事物运动的自然必然的瞬间精华,在对象的富有个性特征及情感的真切,在新闻的现场生活气息,在形象的信息含量,在表现的方法的创新及打破老一套。” 陈小鹰在 《新闻图片读者心理效应两次调查的对比分析》 一文中,为我们提供了观众对新闻照片审美心理变化的具体情况,对 “你认为打动人的新闻照靠什么因素” 这一测题,调查的结果按百分比如下: 现场气氛 (70)、人物情绪 (76)、情节感人(64)、构图完美 (42)、光线漂亮 (28)、影调丰富(20)、角度奇特 (27)、动感强烈 (42)、透视变形(5)。这一反馈信息表明,不同层次的读者观赏新闻照片的审美观念正在更新,多数人均认为新闻照片打动人心的因素主要靠 “人物情绪”、“现场气氛”、“感人情节” 这些内部形式,而不是构图、光线、影调、角度、动感、透视这些外部形式。
新闻照片的拍摄过程是“意笔并举”,基本方法是现场选择抓拍,这就决定了对新闻照片的美学评价必须以内部形式为主,同时也决定了新闻照片的外部形式不能套用绘画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构图”,是摄影造型艺术从绘画中借用的一个普遍概念,借用的概念不能使用其全部内涵。摄影由于使用的物质工具和材料与绘画完全不同,因而摄影自身的许多独特的造型方式,也远非绘画构图法则所能涵盖的。如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长焦镜头的压缩空间感,高频连续闪光变成的一物多影,快速追随移动的模糊动势,变焦推拉造成的放射线条,通过控制景深的选择性聚焦,有意曝光不足形成的剪影形象,等等。而在利用这些独特的造型方式时,新闻摄影由于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规定,与其他摄影又存在着表现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综上所述,结论就是: “许多新闻现象是突然发生、稍纵即逝的,需要迅速捕捉下来,所以对新闻照片的表现方式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完全按照绘画的审美标准,也不能完全按照艺术摄影的审美标准去拍摄和评价新闻照片,需要研究和运用新闻摄影在构图、用光等造型形式上自己的特点,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新闻摄影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审美原则。”(《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综述》) 1990年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 《纪要》 中进一步指出: “新闻摄影应该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念,不能按绘画和画意摄影的审美观念去强求画面的完全无缺,而应力求新闻形象的生动、人物情感的真实、现场气氛的浓郁。”

为您推荐

新闻摄影的体裁

新闻摄影的体裁 : 新闻摄影既然是一种独立的、有特色的重要的传播新闻的兵种,就有必要分清并掌握它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同样式即体裁,以便按照这些体裁自身的内在规律,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功..

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 : 变焦镜头是通过内调焦方式改变焦距。一般的结构是前镜组由凸凹两镜组成,凹镜在后,位置固定,凸镜在前,能旋转伸缩;两镜距离拉长,折射率就大,焦距就短,反之焦距就变长。变焦比一般在1:2~1:..

现场抓拍

现场抓拍 : 据蒋齐生在《新闻摄影的历史与现状》(打印稿)一文中介述,跟世纪二十年代,报纸印刷照片的条件如白报纸、照相制版术、浇铸铅版、卷筒印刷机等陆续齐备; 欧美也开始有了拍摄及发布新闻照..

景深与焦距

梁发

梁发 : 第一个中国近代报人。广东高明(今高鹤)人。又名梁亚发,号学善者,别署学善居士,笔名学业。出身贫苦农家,11岁时读村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板。1811年起,为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

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 作为新闻摄影具体作品的新闻照片,是一种直观的纪实的艺术造型形象。构成这种新闻艺术形象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就是新闻照片的内容。内容的客观方面的因素是题材。题材是从素材..

景深与物距

景深与物距 : 在光圈与焦距相同条件下,物距与景深成正比,即物距愈远,景深愈长。这是就同一焦距镜头用同一光圈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而言的。 物距近,镜头伸出量大,景物两端对镜头的相对距离比差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