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 : 报纸是登新闻照片的主要阵地,也是新闻摄影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因此,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首先是与文字新闻相比较而言的。另一方面,新闻摄影还面临着电视新闻日益严重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新闻摄影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概括说来,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形象新闻,与文字新闻相比,具有视觉直观性与现场可证性两大优势; 若与电视形象新闻相比,新闻摄影的优势就在于瞬间永久性。现分别加以论述。
(一) 视觉直观性
任何一种新闻报道都是一种精神生产。这种精神生产是个体的和无形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媒介,将观念性的思想内容物化成有形的感官可以把握的图像或文稿,方能传播。摄影凭借的物质媒介是并列存在于空间中的线条、形体和影调、色彩,这是一种自然的符号。莱辛认为:“同时并列的摹仿符号也只能表现同时并列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中同时并列的不同部分,这类对象叫做物体。因此,物体及其感性特征是绘画所特有的对象。” (详见 《拉奥孔》 第182页) 莱辛这一针对绘画的美学结论,对摄影同样适用。就人们接受照片上新闻形象的感官和心理功能而言,新闻摄影所反应的物体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而物体是在空间中平铺并列的,所以几乎是一眼就可看遍整体,造型形象这种一目了然的视觉效应,就是直观性。文字新闻就不具备这种视觉直观性。文字新闻凭借的物质媒介是语言文字,这是一种在时间中先后承续发出声音的人为符号。文字新闻用这种符号叙述新闻事实,主要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是观念性的,只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而所反应的新闻事实又是先后承续的;这样,人们就不能凭感官在一霎时就可以把握住整体。这个整体需要依靠记忆和想象,逐一扬弃语言文字的外衣,构造成一种朦胧的、苍白的意象,或曰观念形象、感知形象,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眼见的形象。现今尽管新闻界有人提倡写视觉新闻,但文字新闻中的视觉性,终究是间接的。试举一例。1983年10月在无锡市举行的首届亚洲乒乓赛中,打得最精彩的是半决赛里日本的斋藤清对中国的蔡振华那一场。新华社文字稿中是这样来介绍斋藤清的:“二十岁的斋藤清左手直握球拍,体力充沛,步法灵活,被誉为日本乒乓球复兴的一盏希望之灯。”介述的文笔可谓上乘,但就斋藤清的年龄、握式、体力、步法诸方面感性特征而言,读者仍需边看边凭借记忆和想象,逐一扬弃语言文字的外衣,将意象元素重新进行个性化组合,方能综合成一个朦胧的苍白的“希望之灯”的感知形象。如果放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斋藤清的现场近景照片,辅之有关文字说明,就能将他上述种种感性特征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来。这样就能弥补文字新闻的不足,缩短读者与新闻对象的距离。有人十分微妙地形容了文字新闻与形象新闻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异:说读者一行一行地读文字新闻是“渐入佳境”,而看一幅新闻照片却是“一见种情”。这种“一见钟情”的视觉效果,就来自形象新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普遍心理要求得到满足后的态度的体验。在视觉直观性上,理应承认新闻摄影优越于文字新闻,特别是那些读者无法凭借记忆和想象构造出原貌的新闻对象。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全世界人民之所以争先抢阅,就在于这些照片再现的月球表面形态和飞船在月球上登陆的情景,是人们无法亲自目睹而又梦寐以求一见的形象,它满足了文字报道不能满足的读者的需要。因为无论用多少文字去描绘月球表面的形态,也难以满足读者一睹为快的心情。
正因为新闻摄影具有视觉直观性,不仅是用事实来说话,而且进一步用形象来说话,它就具有超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力量,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汇,能够突破文字新闻在文化程度、年龄、民族、语言、时间诸方面的限制,做到妇孺皆懂、老少咸宜,日益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一般读者读报总是先看新闻;而看新闻时又每每先看新闻照片,先睹为快,一饱眼福,被誉为报纸的“窗口”。国内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按百分比,看报先看照片的为74%,先看文字新闻的为26%。
(二) 现场可证性
摄影的物质媒介——线条与色调类似绘画,但又不同于绘画。摄影的物质媒介是由照相机和感光片这些特定的物质工具和材料形成的。无论是照相机透镜的会聚成象,还是感光片的光化录像,都说明摄影的物质工具和材料具有科学性与直接性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就赋予照片上的造型形象能逼真地酷似人在某一视点所观察到的真实形状。这就是新闻摄影现场可证性的技术基础。
这一技术基础就形成了摄影创作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即现场规律。吴印咸在《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一书中对这一基本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主要论点可归纳如下:
1.摄影所表现的对象,只能是正在发生发展着的事物,而不是已经发生过或将要发生的事物。
2.摄影只能在现实生活的现场进行创作,而且是面对着具体的真人真事。因此,摄影的主要创作方法就是现场选择抓拍法。
3.摄影者在现场要受到种种限制,如“决定形象”的拍摄时间十分短促以及角度、位置、光线的限制等等。
4.摄影完全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它所面对的具体对象的原形;而且摄影在曝光之后,形象就基本确定,无法再改变。
由此可见,凡是遵循现场规律采摄出来的新闻照片,都具有强烈的现场性。这种现场性就是新闻摄影真实性与纪实性的具体体现,给人以如见其人、如见其事、如临其境之感。这样,新闻照片的画面,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事物就具备严格的具体的个别的考证性,能使读者耳闻的事情得到目睹,得到见证;迎合了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心理,从而令人心悦诚服。这种现场可证性与文字新闻相比,无疑又是一大优势。被称为 “救命照片” 的 《攻克谅山》,就充分显示了新闻摄影的证实力、说服力。1979年2月,我军被迫对越南自卫还击。3月2日,胜利渡过了奇穷河,4日晨一举攻克了越南北方军事重镇谅山市并占领了谅山省府大楼。对此,越南矢口否认,先说奇穷河不可逾越,谅山固若金汤; 后又说中国军队只到达谅山郊区,根本未攻进市区。国际新闻界大多也相信越方的宣传,不大相信我方发表的文字消息。赓即,新华社补发了广东军区某部摄影干部李永安在我军占领谅山省府大楼时抓拍的现场照片 《攻克谅山》: 大楼前的一门古炮,是谅山省府的重要标志;地上的断枝碎叶,是一阵激战刚过后留下的残迹。低角度的拍摄,把我军守楼战士的形象表现得威武高大。这幅照片价值连城,彻底戳穿了越南散布的种种谎言。从此,世界舆论对我军攻克谅山确信无疑,各国报刊还纷纷转载了这幅照片。新闻摄影这种现场可证性,是任何文字新闻无法代替的,其威力犹如穆青在新华社1986摄影工作会议上所说: “通过新闻图片,读者既能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图片在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凭证。文字报道,他可以不相信,说你夸大了,或者歪曲了; 图片新闻,真凭实据,摆在你面前,容不得半点怀疑。可以说,图片报道征服读者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它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美国早期著名的摄影记者雅各布·奥古斯特·里斯 (1849—1914年) 原为文字记者,他以第一手资料写出受侮辱和罪恶的移民生活,却受到过分夸张描写都市贫民区生活的指责,于是他就转而以最有说服力的摄影来记录和证明他所见到的人类痛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证实力。
我们说新闻摄影不但具有新闻价值,同时还具有文献价值。这一文献价值就来自它自身的现场可证性,从而为历史保存了现实的真实图像,是一种形象编年,是历史的 “切片”,是人类视觉传记,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闻摄影始终是反映现实、推动现实和有形保留历史真相的最好手段之一; 是一种不带任何虚构的历史见证,也是新闻摄影作者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
李振盛拍摄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疯狂年代实录》 (1966—1977),就记录了文革这疯狂十年中间许多不堪回首但又须正视的令人痛楚的现场镜头,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三) 瞬间永久性
照相摄影是将流动的时间和立体的空间转化为单幅的、静态的、固定的造型形象,旨在反映在空间中并列存在的物体及其感性特征。不过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持续着,在持续期中的每一顷刻中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处在不同的组合里。每一个这样顷刻间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原因,因此仿佛成为一个动作的中心。”(引自 《拉奥孔》 第182页) 以照相为手段的摄影,只能表现动作中的某一顷刻,因为对着一个目标的一系列的运动才叫做一个动作。因此,摄影反映的对象,只能是物体在空间里瞬间的并列状态或物体在时间中某一动作的某一顷刻,即通过静态的物体来暗示先后承续的动作,化随时变化的为常驻不变的,以期把转瞬即逝的瞬间形象变成永恒的典型。这就是包括新闻摄影在内的整个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瞬间永久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亨利·卡笛尔·布勒松才断言: “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因此,静止的照片的独有力量,就在于它及时抓住了典型的决定性的瞬间,永久地保留了宇宙中无限时间里一个有限的片断。照相机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把人世间许许多多令人追怀不已的短暂瞬间予以永恒化,使之永垂于千秋万世。
新闻摄影要树立主体性,就必须真正显示出自己独有而别人所无和所难有的功能。如前所述,摄影的特有功能就在于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瞬间的并列状态或物体动作在时间里的顷刻呈现。前者如获第30届“荷赛” 突发新闻系列照片一等奖的 《“挑战者”号爆炸》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女记者珍妮特·诺特摄) 中的《翘望》。这幅照片以高超的技巧,及时捕捉了女宇航员麦考利夫的父母弟妹四人在 “挑战者” 号爆炸前夕,指挥部突然宣布机体运转异常时的各自表情的变化: 父亲得意的笑容还没有来得及收敛; 年少的弟弟只顾高兴,并未听得那么认真,看得却那么仔细; 母亲本来就为女儿担忧,不出所料,意外果然发生了;妹妹最为敏感,一下子就作了判断,撕心裂肝的惨叫声不可遏止地冲出喉咙。后者如获第28届 “荷赛”体育新闻一等奖的 《德克尔跌跤》 (美国记者大卫·伯耐特摄)。1984年在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眼看就要拿到金牌的女子长跑健将玛丽·德克尔却在中途与南非运动员巴德相撞摔倒在地,失掉了夺魁的良机。她的身体虽然倒地了,但目光仍然向着冲刺的终点。多少年刻苦训练的汗水白流了。今生今世也许永远失去了夺取奥运会三千米金牌的机会。她那抑制不住的沮丧之情从面容中显露无遗。拍摄者从远处用长焦镜头连续拍摄了德克尔倒地的全过程,这是其中最有表现力的一幅。可此可见,新闻摄影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新闻现场的精华瞬间的纪实。新闻对象在新闻现场的瞬间形态、状态、神态、情态,是倏忽变化的,又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对记者来说,每每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客观地逼真地加以名状的;对观众而言,似乎又是只能直观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言:“我若能尽所欲言,又何需背起相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当天,白宫才女佩姬·纽恩为里根总统写出了任职期间最感人的演说词,文中对爆炸前后的瞬间情景也只能作如下概括描绘: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早晨,我们最后看到他们整装待发、挥手道别、冲出地球束缚、触摸上帝面庞的那一时刻,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与《“挑战者”号爆炸》组照相比,更能说明新闻摄影的独有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瞬间永久性——新闻现场的瞬间精华的纪实。
同电视新闻相比,新闻摄影的优势就在于瞬间表现的留驻性。它能够从生动的事变中抓取典型的一瞬,并把这一典型瞬间突出地表现出来。因而,新闻照片就比电视新闻更集中、更凝炼、更生动、更深沉,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就更强烈、更深刻、更耐人寻味;同时更具有保存价值,并便于反复观赏。1976年4月5日,正值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在最早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中心波士顿,却发生了白人学生残害黑人律师的血腥事件。波士顿广播电视台摄影师查耶·萨斯金与摄影记者斯坦利·福尔曼一起拍摄了这一事件。福尔曼抓拍了这样一个镜头:被视为“平等”、“自由”、“博爱”象征的星条旗,却成了白人刺杀黑人的凶器;沾满了种族歧视的血迹。萨斯金见了这幅题为《沾污美国国旗》的照片后说: “我也拍摄了和福尔曼同样的内容,但是没有得到和他同样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电视是用连续的画面来交代新闻事实的来踪去迹、叙述新闻事件完整的发展过程,观众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感受电视形象的;观众若集中注视观察稍纵即逝的某一静态画面,就会引起情节动作的间断,从而破坏了事件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移动视线时所获得的印象,远不如集中视线凝视时深刻有力。正因为如此,观众在看过电视新闻之后,每每还想再看一看报纸上的有关新闻照片,特别是对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美国摄影家》杂志编辑肖思·卡拉汉明确指出:“电视一晃而过,它不能像静止的照片那样留在人们的心里。电视就像打人一记耳光,它的刺激是短暂的,很快就消逝了。而静止的照片就像一份严肃的讲稿,它会长久地留在你那里。”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在看了电视新闻之后,还会产生再从报纸上寻看有关新闻照片欲望的原由。例如:1983年3月31日凌晨3时25分(北京时间),里根遇刺。美国电视台在事件发生后8分钟即播出口语新闻,17分钟后就播放出电视录像,两小时后通过卫星传向世界各地。但是第二天,《华盛顿邮报》还是刊登了34张里根遇刺的现场照片,《时代》周刊也刊登了27张。通过卫星传真,远东各国晚报31日下午均大量刊用了有关照片。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性新闻发生之后,电视新闻实际上为报纸上刊登的有关新闻照片做了个“特大广告”。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新闻照片瞬间永久性的魅力。美国享有盛名的《生活》画报于1936年11月创刊,1972年12月在电视狂潮冲击下一时不知所措,被迫停刊。后来终于“悟”出了与电视竞争的诀窍——图片魅力,并于1978年10月复刊。复刊词中在论及图片魅力时这样写道: “现代读者,不要说比六十年代,就是比七十年代初期已大不一样:他们每天受到通讯卫星上传来的电视画面而且是彩色的图像轰击,变得非常老练,看到的事事物物,一切均习以为常,毫不觉得惊奇。……面对这一切变化,该怎么办?一句话,还是有赖于‘图片魅力’。图片的威力就在于使人惊奇,使人受教育,使人欢乐、感动,久久难忘,……必须提供比见到的景象更多的东西,必须是人们要看的、美丽的、能吸引人和留下深刻印象的。”
总之,新闻照片瞬间永久性的独家优势是电视新闻永远不能取代新闻摄影或导致新闻摄影衰微的根本原因;也是报纸与电视竞争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说新闻摄影与电视新闻相比,具有典型瞬间永久性的优势;但这并不排斥这两种相近的新闻媒介在平行发展中互通有无,各借所长。事实上,电视新闻中的“定格”与慢镜头,就是借取于照片瞬间凝固化的特长;而新闻摄影中的各类系列照片,也是对电视新闻连续性优势的吸取。
以上着重讨论了新闻摄影的特长与优势。这些长处恰恰是蕴寓在它自身的短处之中,两者相互依存、制约,是一种共轭关系。我们说新闻摄影是一种造型形象新闻,具有视觉直观性; 但这种主要靠形象来说话的新闻样式却不便于对事物的内在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抽象反映,从而逊色于文字新闻。我们又说新闻摄影具有强烈的现场可证性; 但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采摄的过程中,要受到文字记者所设有的种种现场限制,这也是长处中的短处。我们还说,新闻摄影与电视新闻相比,其优势就在于典型瞬间的永久 “定格”; 但这种静态的固定的单幅形象,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展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个别状态,不能完整地说明事物的全貌和系统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这同样是一种美中不足。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的全部才能就在于在采摄实践中善于最大限度地避新闻摄影自身之短,扬新闻摄影独家之长,拍摄出更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如果按新闻事实呈现的整体过程的长短,将新闻分为 “短程新闻” 与 “长程新闻” 两大类型,那么,新闻摄影发挥优势的最佳范围,无疑就是富有形象价值的短程动态新闻。一幅新闻照片应凝聚包孕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新闻事实的整体过程越短,照片所表现的瞬间形象所承载的信息量在新闻事实整体信息量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如果新闻事实的整体过程就是一瞬间,那这瞬间形象就承载了全部的信息量。由此可见,新闻事实的整体过程越短,越富有形象价值,就越是新闻摄影发挥优势的最佳范围,同时也就最适宜用 “图片新闻” 样式来独立发布。诸如大至突发性、事件性的里根遇刺、美国航天飞机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小至日常生活中某一快乐事件、自然界中某一奇观异景。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