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印法

    染印法 : 用照相方法制作模片,用三色套版印刷方式生产彩色影片的工艺。具有色彩鲜艳、不褪色、声带还音质量好等优点。制作出一套模片(浮雕片)后,可以大量拷贝彩色片,生产过程以自动流水线完成,效率及经济效益很高。染印法是一种以工业规模大量生产彩色片的方法。
  简况 1932年美国的特艺色公司研制成功染印法,并染印出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显示出这种技术的优越性。30~50年代用分光摄影──盲色浮雕坚膜显影工艺,染印了大量拷贝,在色彩还原、细部层次以及声带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水平。50年代以后,逐步采用了分区浮雕片直接从多层彩底印片制作浮雕的工艺,并在印片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液体光学印片,运用闪烁曝光技术调节画面反差,改进层次。另外,还使用了带媒染涂层的空白片,染印画面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60年代中期,染印法印片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同时对染料也作了改进。此后又组成高速自动化联合染印法生产线,使其成为高效优质生产彩色影片的现代化方法。进入70年代后,由于电视、多层彩色片的竞争,使染印法的优越性难以发挥,世界各国的染印法生产线相对减少。中国自1958年起首先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研究染印法,1965年坚膜漂白工艺试验成功,70年代中期,坚膜显影和平板模片先后试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底引进特艺色染印生产线,并正式投产。80年代中国已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联合染印法生产线,可以6000米/小时的高速度运转,每年能生产3000万米染印法彩色影片。
  工艺过程  由浮雕制作过程和染印过程两部分组成。
  浮雕制作主要是做出一套供叠印拷贝用的模片──浮雕片。坚膜显影浮雕制作过程如图1:
  彩色底片通过蓝、绿、红3种滤色镜分光,向分区浮雕片印片。经坚膜显影洗片加工,即可获3条分色浮雕片。
  印染过程如图2所示:
  3条分色浮雕分别用品红、青、黄染料染成补色,经回洗调色(洗去多余的染料)后,在染印机上将3条浮雕上的染料影像,按品红、青、黄的次序,通过准确定位和同步叠印,转移到一条已事先印好声带的空白片上,即得到染印好的彩色拷贝了。浮雕片在转移染料后经过清洗,仍可反复使用。
  成色原理 染印法采用减色法原理成色(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用品红、青、黄染料直接染3条分色浮雕片,再向空白片同步叠印,转移染料合成,如图3所示。
  浮雕片和浮雕 根据感光性能的不同,浮雕片可分为盲色、全色和分区3类。盲色片只感蓝紫光,全色片能感蓝、绿、红全部可见光,分区片分别感受蓝、绿、红光,3条胶片配套使用。用分区浮雕片染印出来的拷贝质量最好,因而目前在染印工艺中都使用分区浮雕片。浮雕片由片基和乳剂层两个部分组成,片基需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几何尺寸,以保证在染印机上反复使用而不发生断片,并保持画面叠印的精确度。普遍采用厚度约120~130微米的涤纶片基。浮雕印片要求从片基面曝光,对片基的均匀度要求较高。
  浮雕片所用乳剂,如高反差细颗粒的正性乳剂,不预坚膜。乳剂中加有足够的阻光物质,以降低光强,防止光线穿透。使曝光形成的潜影和显影后的影像,成为紧贴在片基上的坚膜明胶层。同时,阻光物质还可吸收乳剂中的散射光,有利于提高影像清晰度。对于全色浮雕片和分区浮雕片的乳剂,还必须进行光谱增感,使其感色范围符合染印彩色还原的要求。
  供染印拷贝用的模片有浮雕模片和平版模片(图4)前者是用坚膜显影工艺和坚膜漂白工艺制得的模片。未曝光的非影像部分的明胶,在制作过程中用热水(50~60℃)溶去,留下的则是紧贴在片基上的凹凸不平的坚膜明胶影像,因此这种模片的表面是不平整的,故称"浮雕模片",简称浮雕。用平版工艺制得的模片,非影像部分的明胶,通过铜调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具有防染能力的铜调膜而封闭起来,只有影像部分的明胶可以染色。由于这一明胶影像是陷埋在乳剂内,而模片表面则是平整的,故称平版模片。 
 空白片 接受染料影像的空白片有两个涂层:下层为乳剂层,厚约5~6微米,供印制声带用,上层为接受层,厚度不超过4微米,供接受染料影像用。为使染印画面具有良好的清晰度,需在接受层中加入媒染剂。为改进接受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能,常常加入共聚物来进行改性。另外,接受层的药膜都有合适的坚膜度。
  染料 染印工艺和影像质量对染料有以下要求:①在酸的存在下有良好的溶解度。②对浮雕的染色应是可逆的,可以用回洗调色控制密度。③上色速度和转移速度要快,不能堵塞浮雕。④染料的光谱特性、消光系数和对明胶及媒染剂的结合能力应符合画面彩色还原的要求。⑤转移在空白片上应有较好的清晰度。因此,对染料的分子结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磺酸基团的数目均有一定要求。
  染印机 是染印过程中最主要的设备,中国采用的染印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齿轮式,另一种是从英国引进的齿带式。
  中国人口众多,影片拷贝发行量大,染印法很适合中国的情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研制无银彩色片则应成为染印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为您推荐

丘丽柯娃,И.М.

丘丽柯娃,И.М. : 苏联电影女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43年10月 5日生于别列别伊。毕业于史迁普金戏剧学校,1961年首次上银幕,参加拍摄影片《鲍尔斯克上空的乌云》。1968年第一次与导演Г.А.潘菲..

秦汉(1946~  )

秦汉(1946~  ) : 中国台湾电影演员。本名孙祥钟,曾用艺名康凯。四川人,1949年随父移居台湾。中学毕业后入训练班学习表演。曾在《母亲三十岁》、《窗外》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74年在《吾土吾民》中扮..

屈赛,S.

屈赛,S. :   美国电影演员。其表演以含蓄自然著称,被誉为"演员中的演员"。1900年4月5日生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67年卒于洛杉矶。1922年入美国戏剧学院。1930年在百老汇演出舞台剧《最后一英里》。引起..

全息电影

邱岳峰(1922~1980)

邱岳峰(1922~1980) :   中国译制片演员。原籍福建省福州市,曾用名邱呼生、欧阳月枫。生于黑龙江省呼伦贝尔。1942年肄业于北平外国语学校,同年参加话剧演出,先后在天津大亚剧团、艺风剧团、北平华联剧社、上..

切入 切出

切入 切出 : 电影中表现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用于影片中从前一个场景直接转换到后一个场景。是将前后两个场景不同画面的镜头,不加技巧地首尾衔接起来,使前一个场景的画面刚一结束,后一个场景的画..

圈入圈出

圈入圈出 : 合称"圈"。"划"的变种、"划"的另一种方式。是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又一方法。它是以圆圈的形式,从画面的一点,圆扩出去(圈入),或是将整个画面,圆缩为一点(圈出)。这种圆圈可大可小,如有时让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