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西晋陆机关于文学创作中物、意、文三者关系的论述。

语出《文赋》:“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妍媸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物,指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即作家要表现的对象;意,指作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亦即作家艺术构思的内容;文,指表现意的语言形式。所谓“意不称物”,即作家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构思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与物不副称;所谓“文不逮意”,即言不及意,语言难于完全表达出作家艺术构思的内容。

陆机认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常常遇到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是他长期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在《文赋》中重点讨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陆机之前,古人早有论述。《庄子·天道》中,就论述过言与意的关系。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所贵也。故视而所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认为,语言只能表达事物的“形色名声”,而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为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是“道”,而“道”非形非色,无声无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的看法显然有些片面、绝对,但他指出了“言”难于尽“意”这个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陆机之后,刘勰也谈到过意与言的关系。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认为,艺术构思可以任意遐想,容易奇妙;语言表达是实实在在的,要字句落实,很难把奇妙的构思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

与陆机的看法更为切近的是宋代苏轼关于物、意、言关系的论述。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苏轼认为,认识事物的精妙之处,并能了然于心,是相当难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至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就更难了。苏轼的论述与陆机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思基本相同。庄子、陆机、刘勰、苏轼等人关于物、意、文之关系的论述,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作家必须认真观察、体验客观现实,仔细研究和深入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同时还要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

这是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根本途径。

为您推荐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即“文学”。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的总称。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来构成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间接性。作家运用文学语言,描绘的生活场景..

藏原惟人

藏原惟人:【生卒】:1902—【介绍】: 日本文艺批评家。东京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曾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1924年加入日本共产党,1925年去苏联,1926年回国,从事文艺评论和翻译工作。曾参与发起组织日本无产者文学..

致敏·考茨基

致敏·考茨基:恩格斯写于1885年11月26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入第36卷。此信针对小说《旧人与新人》存在的概念化倾向,阐述了有关文学创作的原则问题。指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是一定的..

英雄

影响

影响:比较文学概念。指不同民族文学间的某种事实联系或精神联系。“影响”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是个复合词,即影与形、响与声之关系的复合;本义是指如影随形、响从声那样密切、迅速的相应关系;其引申义则是指影响主体的言论..

张戒

张戒:【生卒】:生卒不详【介绍】: 中国宋代诗歌理论批评家。字定夏。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北宋宣和末年(1125)进士。历任秘书郎、侍御史、司农少卿等职。南宋时,因追随赵鼎、岳飞反对议和,主战抗金,曾两次遭贬,放逐台州..

原始主义

原始主义:17、18世纪发端于美国和端士,19至20世纪形成于西欧的艺术流派。原始主义主要体现在造型艺术上。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昂利·卢梭和狄德罗。原始主义崇尚原始艺术的粗野和儿童艺术的稚拙,认为原始的也是纯真的,断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