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说

文笔说: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

关于文体的分类,汉代有“文学”与“文章”之分。“文学”是指学术、政令、法律条文等不讲文采的文字着述,把有文采的词章则称之为“文章”或“文”。

当时也有“文笔”和“笔”的概念。“文笔”指文章,如王充《论衡·超奇》:“文笔不足类也”。“笔”有时指作为文具之笔,如“笔能着文,则心能谋论”(同上);有时指文章,如《论衡·佚文》:“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论衡·须颂》:“国之功德崇于城墙,文人之笔劲于筑蹈。圣主德盛功立,若不褒颂纪载,奚得传驰流去无疆乎?”是知,在汉代就已经用“文”、“文笔”、“笔”来指代文学作品了。可谓“文笔”说之滥觞。

到南朝时,把“文”与“笔”对举,分别指代不同体裁的文章(文学作品)。最早把“文”与“笔”对举言不同文章体裁的是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在南朝时,把文章(文学作品)分为“文”与“笔”两大类,已成公论,但分类原则各有不同。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从形式上按有韵与无韵来划分:“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稍后于刘勰的梁元帝萧绎,则从文章的性质上来划分“文”与“笔”。《金楼子·立言》云:“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闫纂,善为奏章如伯松,若此之流,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萧绎说,“古之学者有二”,是指汉时只分“文学”与“文章”。“今之学者有四”,是指“文学”(学术)分“儒”与“学”;“文章”分“文”与“笔”。

萧绎的“文笔”说与刘勰的“文笔”说,在划分原则上显然不同。萧绎是把抒情、文采、声律三者综合起来区分“文”与“笔”的,较之刘勰的划分原则更进一步。

在南朝时期,除“文”、“笔”两分法之外,还有“文”、“笔”、“言”三分法。这种分法,把“言”与“笔”又区别开来。

范文澜解释说:“直言事理,不加修饰者为言,言之有文饰者为笔,如《左传》;有文饰而又有韵者为文。”“文笔”说,萌牙于汉代,形成南朝,唐古文运动时开始衰落,清代又有人重新提起。了解“文笔”说,有利于研究文体的历史流变、文学的本质特征,认识文学发展的规律。清人刘天惠、侯康、梁光钊均有《文笔考》,可供参考。

为您推荐

未来主义宣言

未来主义宣言:未来主义纲领性文件。意大利文艺理论家,作家费利波·托马索·马利泰蒂作。1909年2月2日发表于巴黎的《费加罗报》。文章宣称,未来主义标榜创新,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歌颂现代都市的机械文明。歌颂“敢..

文气说

文气说:关于作家个性、气质、才性与作品风格关系的理论。为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所创。始见于《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章缘起

文章缘起:一名《文章始》。文体论,1卷。旧题梁任昉作。《随书·经籍志》载:任昉作《文章始》1卷。有目无书。是知原书早佚。《新唐书·艺文志二》载:任昉作《文章始》1卷。注云:“张绩补”。宋人王得臣作《麈史》言梁任昉..

文艺传播学

文艺作品的形式

文艺作品的形式:文艺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它是为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极为密切。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并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又有相对的独..

文艺的“二为”方向

文艺的“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坚持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历史要求和根本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入到社会主义,随着生产资料所有..

文字媒介

文字媒介:比较文学概念,指能使本国文学流传到外国,或外国文学流传到本国的文字材料。包括译本、评介文章、游记、书信等。其中译本为文字媒介之最。它是向外传播本国文学和接受外国文学的直接媒介体。然译本毕竟有限,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