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②

《霓裳羽衣舞》: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称《婆罗门曲》,后经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李隆基)润色并制歌词,改题《霓裳羽衣曲》。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而作前半部分,后参照杨敬述所献乐曲续成全曲。此舞是根据这首乐曲编排的。先为独舞,后有双人舞和群舞。舞者扮成美丽而典雅的仙女模样,上身穿“羽衣”(孔雀翠衣),下身穿淡彩色或月白色裙子,肩上披着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身上佩饰着珠宝玉翠。舞蹈由散序、中序和入破三部分组成,即开始为散板,中序为慢板,入破后由慢板转为快板,至尾声时又把节拍放慢到最后一音拖长而终结,使观众感到余音袅袅。“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一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筵前回旋、嫣然回首,仿佛游龙飘忽、白云浮动一样的舞姿。“入破”时节奏由慢到快再转急促的快板快速的舞蹈动作,使身上的环佩珠玉,不断地腾跃闪烁……此舞将传统的清商乐与印度佛曲糅和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优美的仙女形象,创造了神秘莫测的仙境氛围。在律动上既采用了传统舞姿“小垂手”,又渗进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转动作,并改变其原有矫健豪放的气质,赋予它飘忽不定的回旋宛转的姿态,从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古代舞蹈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为您推荐

《摆手舞》②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骆驼”(跳摆手),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集体舞蹈。摆手时围成圆圈,锣鼓放在中央或旁边,两人一行或四人一排,队形看人数多少决定,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一般男女混..

《龙舞》②

《龙舞》:普遍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常在广场街头演出,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张衡《西京赋》)精彩地描绘了“鱼龙变化”的表演。《龙舞》从广场搬上舞台,充分利用灯光、纱..

《柘枝舞》②

《柘枝舞》:唐代名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族民间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节奏强烈、鲜明、健朗。舞者在鼓声中出场、起舞,身穿柔软贴身、质地轻薄的绣花窄袖罗衫,纤细的腰上束挂着宝玉饰品的花带,头上戴着缀有珍珠的花帽,或..

《芦笙舞》②

《胡腾舞》②

《胡腾舞》:从西域石国(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传来。舞姿多跳跃腾踏、急促多变,舞步以壮健见长,因此名为“胡腾”。舞者头戴尖顶蕃帽,上面有花纹,身上穿毛织的“胡衫”(唐代舞蹈艺人,袖多窄长,为一种波斯风..

《太平鼓》②

《太平鼓》: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

《盅碗舞》②

《盅碗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朋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