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剧作者协会于7月15日召开全体会议决定:由到会的全体会员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
该剧第一部《暴风雨的前夕》由崔嵬等执笔,第二部《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由凌鹤等执笔,第三部《全民的抗战》由宋之的等执笔,参加创作的达十七人之多。执笔整理的有夏衍、郑伯奇、张庚等。阿英起草了该剧的《代序》,再版时又印入郭沫若为该剧所题的诗。
全剧取材于保卫卢沟桥的战争,以宏伟的气势烘托出中华民族誓死抗日的激愤情绪,喊出“保卫祖国,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保卫卢沟桥,保卫华北,保卫祖国”的呼声,揭开了抗战剧运的序幕。
上海几个较大的剧团,如业余实验话剧社、四十年代剧团、中国旅行剧团等,都争相要求取得该剧的演出权。剧本初稿完成后,推定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于伶等七人为筹备演出委员,洪深、唐槐秋、袁牧之、石凌鹤、金山、宋之的等十九人负责组织导演团,于伶担任舞台监督。
8月7日起,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日夜演出,有时还加演日夜场之间的临时场来容纳拥挤在剧场门前的观众。上海各剧团和各电影公司的近百人担任了演员和剧务工作。为了欢迎郭沫若回国和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出狱,临时在日、夜场之间加演一场。
尽管剧本是在匆忙之中赶写出来的,艺术上还较为粗糙,但演出后观众和演员们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昂,舞台上下一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激发了上海人民的抗战意志。演出直到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才停止。这次演出推动了戏剧工作者在抗日的旗帜下进一步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