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理论家魏茨曼所创。
他认为,苏联电影创作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一个学派——“社会心理学派”。这个学派的特点是,通过电影艺术手段研究人和社会集团、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作品“怎样才能适应阶级和党对待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要求”。社会心理学派包括各种风格和体裁的作品,如代表人物之一格拉西莫夫的创作(《人与兽》、《记者》、《湖畔》、《热爱人》)遵循的是这样的原则:观察——分析——严谨的结论。在艺术为道德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的信任,对人的精神创造的信任以及苏联人民精神的一致性”。
在格拉西莫夫的作品中,艺术虚构服从于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逻辑,情节发展适应于生活的自然流动,在形式上表现为长篇小说式的结构。一批以“实干家”为主人公的“生产题材”影片(《奖金》等)表现的实际上就是对生产问题的社会学调查,同时也对工人的新特点、对生产集体中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艺术-社会分析,以表现国际政治事件为内容的“政治电影”(《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等),对影片所表现的问题,进行了社会一心理研究,表现了事件的起因和后果。
而一系列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影片(《卡里尼科娃医生的每一天》等),等于是对当代苏联社会中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此外,许多表现农村和青年问题的影片,也体现了社会心理学派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派电影创作的出发点在于,一个人是和他人、集体、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心理学派电影作品不表现孤立于社会-集体之外的所谓“纯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不从抽象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角度去表现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