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战前夕的1913年起,到1920年止的无声电影时期,瑞典电影不仅在产量上每年30部,而且艺术质量也较高。
史约斯特洛姆的影片《英格波·姆》、《幽灵之车》等是瑞典早期影片的代表作,斯蒂莱的《科斯塔·柏林的故事》、《弄情记》也是重要作品。他们创作中所进行的探索是系统的,艺术上的目的性也很鲜明。
以后,瑞典电影在美、德等国电影的竞争下,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衰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典电影开始转向了新的时期。以英格玛·伯格曼为代表的瑞典电影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50年代中期以前的伯格曼作品如《夏夜的微笑》、《欲望岛》、《妇女的等待》等影片还未显出他风格。从1957年的《第七封印》、《野草莓》开始,在一系列影片如《生命的门坎》、《监狱》、《渴》、《人》、《沉默》、《呼喊与细语》、《秋天奏鸣曲》、《芬妮和亚历山大》等片,比较集中地讨论上帝、生存、死亡、妇女等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被称为“灵魂的电影”、“新理性主义电影”。
60年代以后,出现不景气,年产量锐减。
70年代有所回升,风格样式也趋多样化。80年代一批新导演拍摄的如《屋顶上的人》、《玛佑卡来的人》等对电影的社会作用、镜头处理等方面作了新的探索,赢得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