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电影业有10来个导演。
自从1965年拍摄了长片《黎明》后,突尼斯电影出现了两种倾向:①以奥玛尔·克里菲、阿赫默德·盖希纳为代表,其特点是借助于一些表现形式来迎合受西方和埃及电影影响的观众。②理性派,由电影编导萨道克·本·阿依夏、范里德·布盖迪尔等形成。他们摄制的影片,表现手法近似法国高等电影研究学院,提出的问题是受过教育的资产阶级的特殊问题,如通婚等等。到1972年,这两种倾向交替出现的现象相对地有所突破,从而使影片主题接近了人民的愿望,如克里菲的《嚎叫》一片中的妇女地位问题,布盖迪尔在《野餐》一片中对地方资产阶级的讽刺,勃拉易姆·巴巴依的《明天》和塔依勃·路伊希的《我的村庄》提出了农村人口大批流入城市的问题。里达·贝伊轰动一时的短片《禁止的门槛》直截了当地揭露了某些社会问题。阿勃台拉蒂夫·本·阿玛尔于1974年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囚犯们》手法十分严谨,相当精细地批评了现存制度的某些方面,是突尼斯电影的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