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0年到1930年,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和让·艾普斯坦创立了先锋派电影的理论,并且形成了一种运动。
先锋派这个名词,是指企图把电影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尽量表现出来的一种探索、实验和研究。其特点是对刻板化和商业性电影的憎恨和革新。在先锋派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有时相混、有时又分道扬镳的倾向:即富于诗意地去改变事物的面貌和社会斗争。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锋派又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有几个颇不相同的支派:传统的先锋派,包括追求玄秘(如马亚·德郎)或抒情的幻想(如弗朗西斯·李);探索奇特的表现方法(如费辛格和麦克拉仑);对社会的讽刺(如弗朗于的影片);改编戏剧或文学原着(如《可怕的父母》、《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打破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如《最后的假日》、《旅行意大利》);布努艾尔的不落俗套的影片。
其他作品有:罗特曼的《四部习作》,亭利·晓美特的《光和速度的反射》、《五分钟的纯电影》,德斯劳的《机器的运转》,雷纳·克莱尔的《色彩的试验》和《塔》,约里斯·伊文思的《桥》、《雨》,杰尔曼·杜拉克的《阿拉伯花边》、《957号唱片》和《主题与变奏》,让·格莱米永的《海滨灯塔》,迪米特里·基尔沙诺夫的《秋雾》,马赛尔·加尔内的《诺让——星期天的乐土》,让·维果的社会批判性影片《尼斯的故事》,维克托·勃鲁曼的集锦片《瓦赛》,罗特曼的《世界的旋律》,卡巴莱罗斯的《香草精》等。1924年由让·戴台斯克开办的“老鸽笼影院”,1928年由阿尔茫·达里埃和米尔加开办的“乌苏林电影院”和1928年由让·莫克莱创办的“第28号电影院”是宣传先锋派理论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