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
早在40年代初,《白与黑》和《电影》杂志的影评,特别是巴巴罗、桑蒂斯、利萨尼和契亚里尼等人的文章,就表现出这种进步的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对法西斯和其它错误倾向(如“白色电话片”、“书法派”)的电影的批判,一方面大力建设1942年后就被巴巴罗称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一流派。他们既学习外国优秀的电影流派又努力寻求本国的传统,为意大利的新电影探索自己的表现方法和电影语言。
这种倾向在战时摄制的《云中四步曲》、《孩子们看着我们》、《沉沦》等影片中就开始呈现出来,但真正通过影片表现出来,并形成一个浩大的潮流还是在战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真正反映这种倾向的第一部影片。剧作家柴伐蒂尼和导演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德·桑蒂斯等人是这个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许多影片,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孩童》、《游击队》、《希望之路》、《罗马十一时》和《大地在波动》等等,就是其中具有国际声誉的杰作。“新现实主义”不仅对意大和电影产生了长期的巨大影响,而且一开始就对世界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它的出现,成了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其取材大都是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失业、贫困、饥饿等痛苦和不幸。
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艺术处理以朴素真实见长。
国际电影界对这一流派极为重视,但评论意见尚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