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现实主义

[电影]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

早在40年代初,《白与黑》和《电影》杂志的影评,特别是巴巴罗、桑蒂斯、利萨尼和契亚里尼等人的文章,就表现出这种进步的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对法西斯和其它错误倾向(如“白色电话片”、“书法派”)的电影的批判,一方面大力建设1942年后就被巴巴罗称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一流派。他们既学习外国优秀的电影流派又努力寻求本国的传统,为意大利的新电影探索自己的表现方法和电影语言。

这种倾向在战时摄制的《云中四步曲》、《孩子们看着我们》、《沉沦》等影片中就开始呈现出来,但真正通过影片表现出来,并形成一个浩大的潮流还是在战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真正反映这种倾向的第一部影片。剧作家柴伐蒂尼和导演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德·桑蒂斯等人是这个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许多影片,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孩童》、《游击队》、《希望之路》、《罗马十一时》和《大地在波动》等等,就是其中具有国际声誉的杰作。“新现实主义”不仅对意大和电影产生了长期的巨大影响,而且一开始就对世界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它的出现,成了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其取材大都是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失业、贫困、饥饿等痛苦和不幸。

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艺术处理以朴素真实见长。

国际电影界对这一流派极为重视,但评论意见尚不一致。

为您推荐

[电影]长镜头派

[电影]长镜头派:亦指场面调度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立的两大派之一,其对立面为蒙太奇派。它的理论基础是安德烈·巴赞的照相本体论,它强调电影本质上是“真实的艺术”,主张通过电影手段来“如实地”再现现实,而不..

[电影]罗马尼亚电影法规

[电影]罗马尼亚电影法规:1971年得到齐奥塞斯库的指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成立“罗马尼亚电影中心”(或称总公司),管理整个国家的电影业。它是企业性质,用经济手段管理电影。成立四个“电影创作之家”,负责完成电影创作的题..

[电影]第三电影

[电影]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反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蒂诺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电影]八十年代的一代

[电影]法国“新浪潮”派

[电影]法国“新浪潮”派:形成于1959~1960年间,最早的核心是由《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家集团组成。他们要求电影摆脱戏剧结构、努力接近“现代文学”,也就是接踵而至的所谓“作家电影”。其特征:①生活好象是自然而然在那里..

[电影]青年电影流派

[电影]青年电影流派:西班牙出现电影流派。其特点是让那些年轻的“进步的”或过时的明星做主角,题材是反映社会思想风俗在年轻一代中所发生的变化。它力求清新、直接了当、具有见证力,是一种介于纪录和讽刺批评之间的影片..

[电影]战后实验电影

[电影]战后实验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实验电影的创作活动始终没有中断。首先,让·米特里在《太平洋第231号》、《机械交响乐》等影片里尝试把视觉和听觉的节奏同步化。接着,“书信派”为50年代初先锋派电影的复兴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