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古代的“正统文学”。文的原意是彩色交错,如《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文部》说:“文错画,象交文。”书面符号经过某种组织而形成的篇章,也如彩色相错成文,所以古人就将其称为“文”。在古代,“文”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泛指一切文体,包括诗歌,如萧统编《文选》就将古诗、楚辞、乐府以及各种文体都汇于一书,而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有《辨骚》、《明诗》、《乐府》等篇,“文心”也包括“诗心”。直到明朝吴讷着《文章辨体》,还将歌谣、乐府、古诗、律诗、词曲等统称为“文”。狭义的“文”则特指诗体以外的所有文体,与诗一样,狭义的“文”也可以溯源于儒教经典,五经之中,除《诗经》而外,其他都是狭义的“文”,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文”属于正统文学。诗与文的分界,并不在于押韵与否,也不在于是否讲求平仄格式,事实上,《周易》、《尚书》中就有许多韵文,而后人并不将其称为“诗”。六朝人有“文笔”之分,韵文称文,散体称笔。唐人将散体的文称为“古文”,将讲究声律的韵文称为“骈文”。这种从形式上对文体的二分法,在唐代以后非常流行,以至文人也有“古文家”与“骈文家”之分。当然,还有另一种分法,即按照文章的功用和内容,将其分为若干类,如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词赋等四类。后来文体分类更加细密,名称多达数十种。古人的文集或选集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分类编排的,如北宋文豪苏轼的文集即分为赋、论、策、序、说、记、传、墓志铭、行状、碑、铭、颂、赞、箴、偈、表状、奏议、启、书等类。这种分类法非常方便读者,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各取所需。其缺点是过于烦琐,于是清代古文家姚鼐在编《古文辞类纂》时,便将各种文体归并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显然,这些大都是应用文体,而这正是古今文学主要的区别所在。

为您推荐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本是说与古人为友的方法,即诵古人之诗,读古人之书,同时知其人,论其世。现代学者朱自清认为,孟子原意,“颂(诵)诗..

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古代训诂的汇编。清代阮元编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官学政、巡抚、总督、大学士。当时,正值“汉学”盛行,人们视汉魏古注为权威,于是,阮元在任浙江学政(教育厅长)期间,由他本人亲定凡例,请..

惟人万物之灵

惟人万物之灵:儒教对人的基本定位。语出《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泰誓》全篇虽然是所谓“伪古文”,这种观念则是古已有之。《礼记·礼运》就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孝经·圣治章》也说:“天..

笔记小说

文章

文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一词古已有之,据《论语·先进》记载,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这里的“文学”并非今天作为艺术一门的文学,而是指文献之学,即“博学于文”的意思。直到两汉,“文学”仍然指“..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关于人性的着名命题。语出《孟子·告子下》。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在儒家心目中,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的看法,从人的本心上说,众人与圣人没有差别,都是一个善字,差别在于圣人保持了本心,而众人在..

文气

文气: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气”原指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自然之气”,也指人的“精神”,类似今天北京人所谓的“精气神”。“气”有清浊,而清浊之“气”自然要体现在文章之中,这就是所谓“文气”。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