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礼

相见礼:

王臣以及士庶人等之间相见的礼仪,在“五礼”中属宾礼。在春秋以前,“礼不下庶人”,在国家礼制中,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规定有相见之礼。《仪礼》中有《士相见礼》一篇,记载的就是先秦士大夫相见的礼仪,如见面礼规,士须用雉,下大夫须用雁,上大夫须用羔,连见面礼的包装也有具体规定。又如士与大夫面谈时,眼睛不能乱动,须“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开始视面是察颜观色,看是否可与言谈;中间低头看对方的胸部,容其思索;最后视面,是看对方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如果面对的是父亲,视线就不能“上于面,下于带”,而可以“游目”,以察看父亲安否。后来,历代王朝对官员上下级和平级相见都制订了相应的礼节,如明朝《品官相见礼》规定:“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仿此。”又:“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礼东西对立(因为南北是君臣之位),卑者西,高者东。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则跪白。”清朝规定得更详细,有《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文武官相见礼》等。朝廷对民间活动的礼仪也有规定,如明朝《庶人相见礼》:“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清朝《士庶相见礼》:“宾及门,从者通名,主人出迎大门外,揖入;及门、及阶,揖如初;登堂各北面再拜,兴(平身),主宾互正坐;即席,宾东主西;饮茶,语毕,宾退,揖;及阶、及门,揖辞,主人皆答揖,送大门外。”这是平辈同级相见。如果宾主有老幼尊卑,相见礼就要表现出来,例如学生见老师:“初见,师未出,先入设席,正位侍堂下,师出召见,乃奉贽(礼品)入,奠贽于席,北面再拜,师立答揖;兴(平身),谨问起居,命坐乃侍坐。有间,起而对;辞出,三揖,不送。常见,侍坐,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师有教,立听,命坐乃坐;师问更对,仍起而对,朝入暮出,均一揖。”这就是所谓的“执弟子礼”。

为您推荐

婚礼

婚礼: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在“五礼”中属嘉礼。婚的本字作昏,即黄昏,《仪礼》中介绍“士婚礼”就写作“昏礼”。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

一妻多妾制

一妻多妾制:中国古代婚配的主要形式。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华夏先民的婚配形式已经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夫妇”结构,即人类学所谓的“单偶婚”。单偶婚的特点是一个男子固定与一个女子发生性爱关系,通常叫做一夫一妻..

名讳

名讳:古代称谓礼节之一,即书面和口头对尊显者名字的避讳。所谓尊显者,指帝王、圣贤、长官、长辈等。避讳尊显者名字,起源于周朝,但到秦汉以后才形成完备的制度。名讳有法定的,也有习俗的,无论哪一种情况,在传统社会中,都是必须..

后妃制度

明朝

明朝:(1368-1644)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刘邦式的英雄,以一介匹夫而登上皇帝宝座。因其前后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故他曾被汉族视为民族英雄。朱元璋称帝前为吴王,即皇帝位后却以“明”为国号,取..

避讳法

避讳法:讳名的具体方法及规定。每人的家讳、历代的国讳,是各不相同的,但讳名的具体方法却基本类似,最常见的避讳法有三种。第一是改字法,凡是遇到该避讳的字,就用同音或同义的字来代替,即使是古人古书,照改不误。如西汉为避高..

拜礼

拜礼:表示恭敬客气的礼节,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传统礼节。从行礼的姿势上分,古代的拜主要有跪拜和揖拜两种:跪拜就是“下跪磕头”,是表示恭敬;揖拜就是“抱拳拱手”,表示客气。拜有尊敬、顺服的意思,经常特指跪拜,在这个意义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