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

气节:

儒教提倡的一种凛然正气和道德操守。“气”与“节”原来是两个概念。“气”指志气或气质,是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状态,即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都是一个“气”。“节”,指节操,是一种道德境界。《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朱熹注释:“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即对信仰、道德的坚守以及为此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孔子所谓“杀身成仁”,孟子所谓“舍生取义”,说的都是“节”。在中国古代,忠君爱国、以身殉君(国)是“节”的最高体现,所以有“殉节”或“死节”之说。“气节”作为伦理范畴,则主要指士大夫身处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正气与操守,如汉朝苏武的临死不屈,宋朝文天祥的视死如归,明朝高攀龙、顾宪成的刚正不阿等,就是“气节”的表现。推而广之,诸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不计生死为民请命的正义感,可杀而不可辱的自尊精神,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意识,也是“气节”的表现。如果淡化其中的道德内容,所谓“气节”,实质上就是“横而不流,苏世不移”的独立精神与人格,这个意义上的“气节”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是一个褒义词。

为您推荐

祭品

祭品:祭祀用的供品。古人祭神的供品很多,如五谷、蔬果、动物、醴酒,凡是人以为洁净贵重的美味佳酿,都可以作为祭品。据《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粢盛;诸侯耕于东郊,亦以供粢盛。”所谓“粢盛”就是祭神用的谷物。..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在中国流行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1世纪,印度佛教就传到了中国新疆境内。那时新疆叫做西域,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张骞就得知“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简称《法华经》。有三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行。书中提出小乘“声闻”(即罗汉)、“缘觉”(即辟支佛)与大乘“菩萨”的区别,认为此“三乘”不过是佛针对不同根机者的方便说法,佛乘才..

皇清经解

圣贤

圣贤:儒教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分别而言,圣与贤又各有所指。圣指最高道德和最高智慧,无所不通即谓之圣,所以有“神圣”一语。儒家典籍中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为圣人。在这些圣人中,除了孔子,都是“大行其道,使..

凶礼

凶礼:五礼之一,指哀吊天灾人祸如死丧、饥馑、战败、祸乱等的礼仪。分为丧、荒、吊、、恤五个项目。丧礼是对各种不同人的死亡,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荒礼即遇到荒年饥馑或瘟疫流行时,帝王与..

戒定慧

戒定慧: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合称三学。《翻译名义集》解释说:“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三者相辅相成,是通往证涅槃、得解脱的路。戒就是戒律,是信徒必须遵守的法规,根据信徒入教深浅不同,佛教的戒律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