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原文]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苏、华、都、且,鱼部。)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松、龙、充、童,东部。)
[译文]
山上有树很高大,洼地盛开着荷花。没见到美男子,竟见到个浪荡鬼。
山上有松很高大,洼地长着马蓼草。没见到男子汉,竟见到个小滑蛋。
[评介]
《山有扶苏》二章,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谓刺郑昭公忽“所美非美”,三家诗无异义。《毛传》以“狡童”为郑昭公忽,而郑《笺》则以“狡童”为郑昭公所用之小人。朱熹《诗序辨说》谓为“男女戏谑词”。《诗集传》中则云“淫女语其所私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小大互见,美恶杂陈,要在采之者辨之而已”,并谓刺“是非混则妍媸莫辨”。牟庭《诗切》则云“刺小大官皆无贤人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云“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综观诸说,其甲囿于美刺附会者不可取;细察诗意,朱熹之说较合诗意,这是女子戏谑情人之作。
此诗以极其生动的女子语言写出了对情人的爱恋。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本诗意旨,就得对《诗经》的比兴和寓意有较系统的了解。由于《诗经》时代女子须依附男子生活的思想意识(这是由社会形态决定的),《诗经》中常用“山有×,隰有×”的格式来比兴男女情爱之事,且“山”所有的是高大乔木,用之隐喻男子;而“隰”所有的是美丽花草,用之隐喻女子。后世的民歌也常有相似的比兴,如用藤蔓类植物依缘高树比兴女子依附男子,乐府民歌《襄阳乐》中有:“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可见这样的比兴有隐语——寓意作用,尤其是在男女交往之间。当然这样的比兴出自女子之口,则还有一种表达自己的谦恭和对男子的敬慕之意。这首诗便是运用了这样有较深寓意的比兴。联系全诗可以看出,这个情窦已开的少女认识到男女当各得其宜而婚配,她选中了意中人,热恋着他,幽会时见到他,便与之戏谑俏骂:说自己“不见子都”“不见子充”,说男子是个“狂且”“狡童”。其实这个男子在她心目中,正是“子都”“子充”那样标准的棒小伙儿,甚至比他们还要不知好多少倍呢。愈是喜欢愈要挑毛病,心中越爱嘴上越要说恨骂,这种“心口不一”,正是热恋中女子的心理情态。诗从而表现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反映了自由恋爱的甜蜜与幸福。诗纯乎是一首民歌,从中可看出古时纯朴真挚的婚恋风情。
诗的比兴手法很高明:以“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很含蓄地道出了男女在婚配上当各得所宜的道理,出自女子之口就委婉地说出了女子已趋成熟的情爱心理,与少女那种炽热而羞涩的隐隐约约的情感相适合。同时这种比兴又似乎暗示出男女幽会的环境:山坡洼前,茂树鲜花绿草。这么美的环境,又沉浸在甜蜜情爱中,难怪姑娘的语调这般娇嗔。诗有景有人,有情有声,人在画图中,画中语声声,可谓妙趣横生,亲切感人。诗录用少女天真烂漫的口语,极自然真实,且余音袅袅。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