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在文艺界借文艺思想论争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早在40年代,胡风与当时的一些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思想上就存在许多分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胡风于抗战后期,在他主编的《希望》等刊物上曾经发表了一些持不同看法的文章,提倡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于是受到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批判。胡风则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反批评。这种文艺思想上的分歧一直延续下来。并演化成政治思想上的矛盾。1952年5月《长江日报》发表了舒芜的《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检讨了自己在文艺思想上的错误,《人民日报》转载该文,并在编者按语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同年底,文艺界一部分同志和胡风举行过几次座谈会,讨论他的文艺思想,胡风仍坚持他的基本观点。1953年初,林默涵、何其芳相继发表了《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等文,对胡风文艺思想进一步展开批判。胡风不服,于1954年6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长达30余万言的《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对林、何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并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955年初,中国作协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公开发表胡风的《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同年5至6月,《人民日报》陆续公布了三批《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为此加了序言和按语,说明问题的性质。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为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有关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问题的论争随之中断。这场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理论分歧的中心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分歧主要在于对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上,其争论的焦点是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无历史发展阶段上和世界观基础上的区别。林默涵、何其芳批评胡风“看不到旧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两人都强调工人阶级的立场和世界观,强调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胡风则始终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主观战半精神”是现实主义艺术力量的关键所在,有了它就能达到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高原则是“要求通过文艺底特殊机能进行艰苦的实践斗争,通过实践斗争底胜利(现实主义底胜利)达到马克思主义”,他强调“写真实”。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上,林默涵等人强调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统一,胡风则认为“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能够补足作家底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和世界观上的缺陷”,“通过现实主义就会达到马克思主义”,并且具体分析了创作实践中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相矛盾的现象,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一场正常的文艺思想论争,它很快就转入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因而以现实主义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上的研究、探讨不可能深入展开,并且由于以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文艺思想问题,造成了许多冤案。同时还给文艺理论和实践设置了许多新的禁区,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