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汉初称《左氏春秋》,后来汉儒认为它是传(阐释)《春秋》的,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列入“《春秋》三传”之一。原与《春秋》单行,晋代杜预将其按纪年合并,称为“春秋经传”。其作者,司马迁说是左丘明,班固并言左丘明是鲁太史,自唐以来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提出吴起作、刘歆伪作等新说。今认为作者不是《论语》中所提到的左丘明,而是战国初期人。其写作年代迄无定论,今人杨伯峻推定为前403至前389之间。其记事以鲁国十二公为序,编年起鲁隐公元年(前722)止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叙事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左传》比较全面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时东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盛衰兴亡,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具体的信史,总体上表现出评判历史、褒贬是非的进步思想倾向。书中具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常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季梁、师旷、然明、逢滑、司马子鱼等人的议论来说明人民在政权得失和战争胜败上的重要作用,宣扬“夫民,神之主也”的观点。坚持“不隐恶”的史家原则,秉笔直书,揭露统治者的恶行,如晋灵公的残暴、陈灵公的无耻等。赞扬有识见、有作为的优秀历史人物,如晏婴、子产、叔向、伍子胥等。《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名著,文学价值很高。它善于把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人物活动表现历史;叙事委曲详明,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形象鲜明,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重耳之亡”,故事复杂,情节曲折,人物传神且又有性格之发展变化。尤其长于叙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400余次,以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之战、晋楚鄢陵之战最为出色。战场交锋多用略笔,而详写战争起因、战前策划及战后影响,把战争的胜负与参战国的政局状况,民心向背、将帅品格、军队士气及其相互间的政治外交斗争、战略战术等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写出战争的全局及其结果的必然性。对布局谋篇又极为讲究,如齐鲁长勺之战以曹刿论战为中心,秦晋殽之战以蹇叔哭师作线索,均结构严密,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还长于写应对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阴饴甥答秦伯”、“郑子家告赵宣子”等,都能切中要害,理至正而辞委婉,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左传》运笔灵活多变,语言精炼传神,成为后世楷模。其不足是评论史实和人物常以“礼”为标准,杂有一些落后、迷信的内容,详于记事而略于制度。《左传》的史学态度,叙事方法、语言技巧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史书、散文和小说的写作,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注本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