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利叶 : 法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毕业于巴黎国立农学院,曾以农业师身份任职于国家统计局和殖民地区瓜果蔬菜研究院。5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进入“午夜”出版社,后任文学总编辑。60年代,研究电影并写作电影剧本,曾亲自担任过导演。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说革命”的主张,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1956)、《自然、人道主义、悲剧》 (1958)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他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观念和技巧已经过时,必须开展一场“文学革命”、创造出“新文学”“新小说”。他概括几个世纪以来以表现人为中心的小说观念为“神圣化了的心理分析”,认为当代作家应从这种观念中摆脱出来,号召“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在他看来,“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物的“表层明朗、平滑而完整,既无虚伪的光彩也不透明”,作家应当不动感情地观察和描写它,抛弃比喻,使用“表明视觉的和描写性的词”,注重物件的物理属性、度量、位置、与它物的距离,甚至为了对物进行定位、限制,客观地描写它们,作家应排斥对色彩的描绘,因为色彩因时、地和观者不同而具不确定性。他的这些主张被评论家概括为“物本主义”。罗伯—格利叶自己认为这些主张的意图不在“否定人本身”,而在证明世界上有某些东西,它们与人毫不相通。他认为,只有人与物分离,作品的人物才“更富于人性”,而真正的人道主义应充分意识到物的客观存在,而不能把人的品质加诸其上,或让它们变成自己,这样人才不至于“淹没在物的深度”。他的理论与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小说《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和电影剧本《去年在巴里昂巴》(1961)。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