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利叶

    罗伯—格利叶 : 法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毕业于巴黎国立农学院,曾以农业师身份任职于国家统计局和殖民地区瓜果蔬菜研究院。5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进入“午夜”出版社,后任文学总编辑。60年代,研究电影并写作电影剧本,曾亲自担任过导演。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说革命”的主张,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1956)、《自然、人道主义、悲剧》 (1958)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他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观念和技巧已经过时,必须开展一场“文学革命”、创造出“新文学”“新小说”。他概括几个世纪以来以表现人为中心的小说观念为“神圣化了的心理分析”,认为当代作家应从这种观念中摆脱出来,号召“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在他看来,“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物的“表层明朗、平滑而完整,既无虚伪的光彩也不透明”,作家应当不动感情地观察和描写它,抛弃比喻,使用“表明视觉的和描写性的词”,注重物件的物理属性、度量、位置、与它物的距离,甚至为了对物进行定位、限制,客观地描写它们,作家应排斥对色彩的描绘,因为色彩因时、地和观者不同而具不确定性。他的这些主张被评论家概括为“物本主义”。罗伯—格利叶自己认为这些主张的意图不在“否定人本身”,而在证明世界上有某些东西,它们与人毫不相通。他认为,只有人与物分离,作品的人物才“更富于人性”,而真正的人道主义应充分意识到物的客观存在,而不能把人的品质加诸其上,或让它们变成自己,这样人才不至于“淹没在物的深度”。他的理论与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小说《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和电影剧本《去年在巴里昂巴》(1961)。

为您推荐

施克洛夫斯基

施克洛夫斯基 : 苏联文艺学家,作家,文艺理论中的形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教师家庭,肄业于彼得堡大学语文系。1914年开始文学研究活动,与未来派接近,并根据未来派的文艺实践,同年发表评论《..

斯托洛维奇

斯托洛维奇 : 苏联第三代美学家。新的审美学派的主要代表。塔尔图大学教授。在50年代开展的关于审美本质的大讨论中,他提出审美属性概念,并把它与价值属性作了区分。他认为审美属性是自然物质的形..

瑙曼

瑙曼 : 民主德国文学理论家。自1950年起他在民主德国科学院文学史研究所工作,后为科学院院士兼任该所所长。他是法国文学学者,接受美学理论创始人之一。当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塞尔在本..

巴尔特

卢那察尔斯基

卢那察尔斯基 : 苏联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苏联科学院院士。生于乌克兰一高级官员家庭。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895年加入共产党。同年进瑞士苏黎世大学,并与“劳动解放社”有密切..

伊瑟尔

伊瑟尔 : 联邦德国文学理论家、康士坦茨学派的奠基人物之一。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0年担任教授,先后执教于海德堡、符尔次堡、康士坦茨大学。1970—1971年任美国威士康星大学研究员,1973—1974..

弗里德连杰尔

弗里德连杰尔 : 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193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文学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从1955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工作,是苏联最早较系统地介绍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