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进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开始对精神病学发生浓厚的兴趣。1885年赴巴黎向著名神经学家夏尔科求教,后又赴别处观察催眠疗法,加之他从1882年开始从事的医疗实践,使他深信神经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1892年前后,他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或自由联想),借以挖掘病人忘记了的记忆和欲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此同时,他逐步建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分析学派或弗洛伊德主义)。1911年与荣格共同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本能冲动、认识过程和良知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又可称为“本我、“自我”、“超我”。本能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认识过程按“现实原则”活动,良知则体现社会道德标准,压制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本能冲动经常与良知形成矛盾冲突。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恋爱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得不到满足,通过迂回的途径——做梦,以求得变相的、象征的满足。他的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意识”和“梦幻”,而“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绪”(“俄狄浦斯情绪”)、“抑制”和“转移”是他的理论的五个基础性概念。良知对本能冲动的抑制超过了极限,导致精神病产生,这是弗洛伊德关于精神病成因的基本看法。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的描述,尤其是关于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的揭示,改变了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乐观和崇高的信念,重建了对人的形象的判断,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无意识的象征表现,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创作即是虚构和想象,恰同“白日梦”一样。而文艺的功用在于使读者和作者所受本能、欲望的压抑都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的满足。因此创造和欣赏与“梦”没有本质的分别。他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弗洛伊德自传》(1935)。此外他还有论人类文化与艺术创造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和论文集《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参见“创作家与白日梦”。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