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在上古音韵部方面清初顾炎武作《诗本音》和《古音表》,将上古韵划为十类,奠定古音分部的基础。毛奇龄作《康熙甲子史馆新刊古今通韵》,坚持古音“转叶”观点。邵长蘅作《古今韵略》,立足于叶音通转而又想向顾氏靠拢。乾嘉时代,叶音通转说被抛弃。江永《古韵标准》运用等韵学、今音学原理研究上古韵部分合,划分古韵十三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邻韵以类相从,为六大类。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确立阴阳入三分的上古韵部系统。孔广森《诗声类》、《诗声分例》划分古韵十八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王念孙划分古韵二十一部,“以九经、楚辞之文为准,而不从切韵之例”。晚年着《合韵谱》,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江有诰着《诗经韵读》等。划分古韵二十一部。清代古音学在理论上受明代陈第、焦竑“古诗无叶音”的启迪,在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即诗韵系联法,谐声类推法,古今韵比较法(即唐韵离折法)。在上古声调方面,顾炎武主张古有四声,但字无定调,随环境而变。江永认为四声各有其本音,批评了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段玉裁提出了完整的声调理论,认为古今声调有变,古无去声。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江有诰、王念孙认为古实有四声。在上古声母方面,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
清代古音学(语言)
清代古音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