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音学(语言)

清代古音学(语言):

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在上古音韵部方面清初顾炎武作《诗本音》和《古音表》,将上古韵划为十类,奠定古音分部的基础。毛奇龄作《康熙甲子史馆新刊古今通韵》,坚持古音“转叶”观点。邵长蘅作《古今韵略》,立足于叶音通转而又想向顾氏靠拢。乾嘉时代,叶音通转说被抛弃。江永《古韵标准》运用等韵学、今音学原理研究上古韵部分合,划分古韵十三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邻韵以类相从,为六大类。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确立阴阳入三分的上古韵部系统。孔广森《诗声类》、《诗声分例》划分古韵十八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王念孙划分古韵二十一部,“以九经、楚辞之文为准,而不从切韵之例”。晚年着《合韵谱》,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江有诰着《诗经韵读》等。划分古韵二十一部。清代古音学在理论上受明代陈第、焦竑“古诗无叶音”的启迪,在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即诗韵系联法,谐声类推法,古今韵比较法(即唐韵离折法)。在上古声调方面,顾炎武主张古有四声,但字无定调,随环境而变。江永认为四声各有其本音,批评了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段玉裁提出了完整的声调理论,认为古今声调有变,古无去声。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江有诰、王念孙认为古实有四声。在上古声母方面,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

为您推荐

等韵图的流派(语言)

等韵图的流派(语言):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初期和中期的等韵图属于宋元派,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语音系统符合于《广韵》以至《平水韵》的语音系统。后期的等韵图属于明清派,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语音系统则符合于《中原音韵》等..

普林斯顿学派(语言)

普林斯顿学派(语言):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学计划”研究中形成*普林斯顿假说的学派。主要学者及其研究:罗杰瑞对原始闽语声母系统的构拟,约翰·麦考、余霭芹对原始粤语的研究,威廉·葆拉德对原始吴语和湘语的研究,..

反切起源说(语言)

反切起源说(语言):音韵学说之一。顾炎武、陈澧等认为反切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二合音”,即所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双声叠韵语,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终葵”为“椎”、“不律”为“笔”等。郑樵、沈括等..

传统式语法研究(语言)

普林斯顿假说(语言)

普林斯顿假说(语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学计划”研究中一些学者形成的关于汉语历史发展的假设。主张从现代汉语出发,首先构拟出各大方言的原始形式,进而构拟原始汉语。这种构拟不需要古代..

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

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音韵问题讨论之一。1932年李方桂发表《切韵的来源》指出《诗经》押韵和谐声系统都表明《切韵》的〔〕来自上古的*和*,上古的*在〔-n -t -ng-k〕前,到《切韵》时代仍为〔〕,在〔-m -p -i -u〕前,到《切韵..

现代音韵学派(语言)

现代音韵学派(语言):同“传统音韵学派”相对。主要指高本汉、赵元任、李方桂等学者,以及信奉这些学者的音韵研究旨趣和方法的学者和派别。其主要特征是:(1)研究材料除了传统音韵学派所使用的那些以外,又增添了现代汉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