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问题讨论之一。1932年李方桂发表《切韵的来源》指出《诗经》押韵和谐声系统都表明《切韵》的〔〕来自上古的*和*,上古的*在〔-n -t -ng-k〕前,到《切韵》时代仍为〔〕,在〔-m -p -i -u〕前,到《切韵》时代变为〔〕。这说明了高本汉未能解释清楚的重韵的来源,并与龙果夫关于重韵的理论相合。同年高本汉在《诗经研究》中同意李方桂*>〔〕的观点,不同意李氏的其他意见。李方桂又发表《东冬屋沃之上古音》,就东、冬、屋、沃数韵的拟音反驳高本汉,在谐声系统和《诗经》押韵中,东、钟和冬、东不混,由于前者常与江韵〔ng〕押韵,故拟东为*-ong、钟为*-iong、冬为*-ung、东三为*-iung。高本汉把这四韵的元音都拟作*o,解释不了分而不混的现象。李文发表后,高本汉在《汉语词类》中对这几个韵作了区分,但在拟音中假定〔u〕、ü音响上接近〔〕而能互相押韵。1935年,李方桂作《上古汉语的蒸部、职部和之部》一文,指出“音响上接近”要有充足的材料证明,在《诗经》押韵中有很多〔〕与〔o〕通押的例,但没有〔〕与〔u〕、ü通押的例。这次古音学辨论除了辨明东、冬等韵在上古的主要元音以外,还提出在构拟上古主要元音音值时,必须重视古人的用韵情况,古人用韵中的通押关系是古音音值相似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
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
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