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语言)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语言):

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因其同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同,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语义变化较快,语法、语音变化较慢。例如1949年到1988年四十年时间里,现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词,如“电视”、“软卧”、“退休”、“气垫船”等等。有些旧词消失了,如“宗庙”、“巡捕”、“保长”、“黄包车”等等。还有些旧词意义发生了变化,如“爱人”原指正在恋爱的人,现在指自己的配偶;“朋友”原指彼此建立了友谊关系的人,现在指恋爱对象。然而这四十年里语法、语音很少变化。词汇内部不同部分变化速度也不平衡,一般词汇处于经常变动之中,基本词汇则相对稳定,从古到今很少变化,如“人”、“手”等。另一方面,同一语言要素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因所处条件、地区不同,发展也不平衡。如近代汉语声母g、k、h和z、c、s,到了现代,在北京话里,出现在开合二呼前不变,出现在齐撮二呼前变为j、q、x;同是齐撮二呼前的g、k、h和z、c、s,到了现代,在北京话里变为j、q、x,在广州话里不变,在苏州话里,g、k、h变为j、q、x,而z、c、s不变(后面的撮口呼变齐齿呼)。

为您推荐

中国语言学的索绪尔影响(语言)

中国语言学的索绪尔影响(语言):语言学史研究内容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古鲁《言语学》、张世禄《语言学原理》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日译本列为参考书。陈望道《说语文》一文介绍了索绪尔语言、言语、语言活动..

正名主义(语言)

正名主义(语言):先秦诸子有关语言和政治伦理关系的理论。儒家站在旧制度的立场上,认为应该维护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在语言的运用中应按旧的名分来选择词语。墨家在一般意义上要求说话人准确地使用词语,主张“立辞明类..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语法问题讨论之一。发生在1938——1943年间,以上海《语文周刊》为阵地,参加者有陈望道、方光焘、傅东华、张世禄等,旨在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法新体系。关于语法体制,陈望道提出*双轴制,傅东华提出*一线..

隋唐宋语言学(语言)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语言)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语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关于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讨论焦点主要是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大多数人认为两种析句法各有长短,应相互取长补短。有人认为层次分析法不是句子分析法,层次性是语言..

言意论(语言)

言意论(语言):先秦诸子关于语言与逻辑思维的理论。墨子《经上》、荀子《正名》将反映事物的名词分成大共名,大别名和个体名词。墨子《经上》、尹文子《大道下》指出了同实异名,同名异实的现象。墨子《小取》、荀子《正名..

省略三层次说(语言)

省略三层次说(语言):关于汉语省略的学说。王维贤认为汉语中的省略可分三个层次:(1)意念上的省略。指在反映语言对象时,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语言符号不可能具体再现具体的情况,只能作符号式的反映,因而形成某种“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