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主义(语言)

正名主义(语言):

先秦诸子有关语言和政治伦理关系的理论。儒家站在旧制度的立场上,认为应该维护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在语言的运用中应按旧的名分来选择词语。墨家在一般意义上要求说话人准确地使用词语,主张“立辞明类”。名家鉴于当时社会“名实散乱”,主张“正名实而化天下”。法家提出“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为您推荐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语法问题讨论之一。发生在1938——1943年间,以上海《语文周刊》为阵地,参加者有陈望道、方光焘、傅东华、张世禄等,旨在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法新体系。关于语法体制,陈望道提出*双轴制,傅东华提出*一线..

隋唐宋语言学(语言)

隋唐宋语言学(语言):语言学史分期之一。《切韵》系统的韵书在韵部划分上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在音系、编排上也不断有所改革。唐代产生字母之学,有《归三十字母例》和守温韵学残卷的三十字母。《韵镜》、《七音略》等等韵..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语言)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语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关于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讨论焦点主要是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大多数人认为两种析句法各有长短,应相互取长补短。有人认为层次分析法不是句子分析法,层次性是语言..

言意论(语言)

省略三层次说(语言)

省略三层次说(语言):关于汉语省略的学说。王维贤认为汉语中的省略可分三个层次:(1)意念上的省略。指在反映语言对象时,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语言符号不可能具体再现具体的情况,只能作符号式的反映,因而形成某种“省略”..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语言)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语言):语言学史分期之一。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韵文的发达,文学批评的繁荣,对语言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语音研究中反切法与四声说的出现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诞生。刘勰《文心雕龙》研究了一些修辞现象和虚..

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语言)

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语言):关于如何认识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王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汉语语法特点论。以后,语法学家们又形成不同观点。代表性主张是:(1)汉语语序和虚词十分重要,大量使用省略,量词十分丰富;(2)词类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