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的关系。涉及的问题包括:语言和思维是否同时产生?语言和思维有没有各自的发展阶段?人的大脑里储存的是赤裸裸的思维还是体现这些思维的语言形式?天生的聋哑人是用什么来进行思维的?有没有内部语言?语言在思维形成中起些什么作用?儿童是怎样学会语言的?概念化的过程是怎样被我们的语言系统所决定的?在没有元音化的情况下无声的阅读是否有可能?语言是怎样用来进行辩论和推理的?语言符号是怎样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等等。这些问题引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关注和争论,归纳起来有五种观点:⑴思维等同于语言,这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看法;⑵语言决定思维,表现为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理论;⑶语言影响思维,这是一些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符号标记的社会作用的结论;⑷思维决定语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说为代表;⑸思维和语言相互独立,这是当前西方认知心理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为乔姆斯基和福托。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基本上接受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所阐述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八十年代有了不同的认识,较有影响的看法是:语言能有效地帮助思维,但两者不是密不可分,它们有相对独立性,非语言的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如伍铁平所着《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思维和语言(语言)
思维和语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