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三调说(语言)

四声三调说(语言):

李荣《切韵音系》所提学说。他假设《切韵》平上去入四声,论调值只有三个调位(toneme),平声一类,上声一类,去声、入声一类。去声、入声的不同是韵尾的不同,去声收浊音,入声收清音,乐调是一样的。所以去声、入声的关系特别密切。此说的提出是受若干汉语方言中去声入声的调值常常符合的启发。其证据有安南译音,龙州壮语汉语借字,广西瑶歌,以及汉语方言中保存古音性质最多的粤语,闽语和吴语。此说提出后,曾有若干学者提出商榷意见。邵荣芬《切韵研究》指出从历代诗文押韵的情况看,去、入通押的现象是递减的,最多的是《诗经》时代,到了《切韵》时期差不多降到了最低限度。因此不能把它们归结为《切韵》语音的特点。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对此说又做了若干补充说明:“我当时是根据安南译音、龙州壮语借字、广西瑶歌、广州话、福州话、厦门话跟一些吴语里去声跟入声调值相同的现象,提出这么一个假设,《切韵》跟《切韵》以前,入声跟去声调值相同,用来解释上古去声入声关系特别密切的现象。到了《切韵》时期,去声入声调值虽然还相同,但是去声韵尾失落了,所以去声入声就没有上古那种关系了,因而出来平上去入四声并列的局面。不料有人误解,以为我主张入声不能成为‘声’,不能成为独立的调类。我其实没有那个意思。”

为您推荐

中古四声八调说(语言)

中古四声八调说(语言):关于中古汉语声调的学说之一。瑞典高本汉最早提出过中古汉语四声八型说,但并未得到汉语音韵学界的广泛承认。近年来,此说得到了美国王士元等人的发展。中古汉语声调为四个(平、上、去、入),但受声母..

《切韵》鱼虞之别所据方音说(语言)

《切韵》鱼虞之别所据方音说(语言):关于《切韵》音系的学说。罗常培《切韵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1931年),对《切韵》时代能够区分鱼、虞(实际包括虞、模两韵)的方言做过详细考证,结论是这个方言区域只限于太湖周围..

假合口说(语言)

假合口说(语言):王静如《论开合口》(1941年)对《切韵》音系中的部分合口韵提出的假说。王氏批评了瑞典高本汉的《切韵》音系分为强弱两种合口呼之后,对一等韵唐登、二等韵山佳庚、纯四等韵齐先青诸韵的合口仅限于喉牙音..

向摄三、四等韵主元音相同说(语言)

《广韵》韵类(语言)

《广韵》韵类(语言):系联《广韵》反切下字所得字类。《广韵》反切下字共有一千五百余字。清代陈澧用“反切系联法”,得《广韵》韵类三百十一类。计平声九十类,上声八十类,去声八十八类,入声五十三类。钱玄同认为《广韵》有..

唇音不分开合说(语言)

唇音不分开合说(语言):关于中古声母的学说。一般指《切韵》唇音不分开合。即唇音字可以做开口字的切下字,也可以做合口字的切下字。反过来,开口字或合口字都也可以做唇音的切下字。而且往往同一个唇音字既做开口字的切下..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语言)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语言):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关于中古汉语舌根鼻音韵尾(及相配的塞音尾)的学说。桥本氏根据越南语及日本汉字音,以及客家话等方言,把音韵学界公认的梗摄韵尾[-η]与[-k]改拟为舌面音//与/c/,而曾摄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