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思韵的形成(语言)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

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支思”是《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之一。其音值即今官话区的[1]和[]。在《中原音韵》时期,其音值似为[ï]。陆志韦《释中原音韵》说“最妥当的办法是把《中原》的支思韵全拟作ï。这ï音是1、l跟、中间的一个音,还不是实在的舌尖音,不过借用符号而已”。这个韵母是官话方言特有的现象。《中原音韵》以前,它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1)止摄精庄两系声母先影响韵母发生变化,且在南北宋之交变化已经完成。(2)止摄照系的字产生同样的影响,时在宋末元初。

为您推荐

诗律(语言)

诗律(语言):近体诗的格律。包括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句式等规定。要求一韵到底,偶句用韵、韵字不重复;一句之中平仄交错,出句对句平仄对立,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粘;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近体诗只有五字句、..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历史音变现象之一。上古汉语具有复辅音声母,虽个别学者尚有不同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大致已成定论。至于上古复声母的类型与数量,音韵学界则还不统一。但都基本上倾向于承认上古音的复声母存在两大类型,一..

平分阴阳(语言)

平分阴阳(语言):指古代的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它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清声母字(包括全清和次清)变为阴平,浊声母字(包括全浊和次浊)变为阳平。如全清:帮(帮母)、方(非母)、当(端母)、张(知母)、相(心母)、庄(庄..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语言)

梗、曾二摄阳声韵的合流(语言)

梗、曾二摄阳声韵的合流(语言):指中古梗摄和曾摄阳声韵到元代合流。在《中原音韵》中,梗摄庚、耕、清、青韵和曾摄登、蒸韵合为庚青韵。其中有一部分唇音和喉牙音字重见于东钟韵,与中古通摄字同韵,如“轰”字来自中古梗合..

十三辙(语言)

十三辙(语言):近代汉语北方话语音系统的一部民间剧韵。一般认为是根据旧京剧的用韵归纳而成。共分十三个韵辙,即:发花、梭坡(或梭波)、乜斜、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姑苏、一七。这十三个韵辙..

李方桂谐声说(语言)

李方桂谐声说(语言):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关于拟测上古声母的学说。李氏针对谐声字的许多复杂现象,暂拟了两条简单的谐声原则:(1)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这一条内又有三项细则:1.舌根塞音可互谐,也有与喉音(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