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 :
“俚语”一词最早见于汉语文献大概是在东汉时期,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有:“俚语:‘狐欲渡河,无奈尾何。’”又《愆礼》:“俚语:‘妇死腹悲,唯身知之。’”此后历代文献中常有所见,如唐李匡乂(一作李匡文)《资暇集》卷下:“俚语以车顿前为‘质’者,乃由不识‘轾’字故也。”《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这些“俚语”均指流传于民间的比较俚俗的语句。
某些俚语使用于特定的方言区域,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如“点儿背”“掉链子”“捞人”这些均属北京话里的俚语。丁惟汾《俚语证古》所收录的“俚语”大多是山东日照的方言词。有些俚语又具有社团性、行业性,如北京俚语中的“落作儿”指厨师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准备席面,“二进宫”本是监狱中用语,指第二次犯案被捕。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社团性、行业性的俚语也可能变成全民性的通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