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词 :
俗语词是相对于“雅言词”“文言词”而言的,在风格上具有通俗鄙俚的特点,用于普通民众的口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能显示汉语词汇变化的新质。
汉语词汇有了语体分化和对立之后,俗语词便产生了。汉魏六朝以来,汉语有了较为明显的言文分离的迹象,当时的书面文献记载了一些比较俚俗的、流行于时人口头的词语。当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词语,并作了汇录、释义。这方面的著作目前所知最早的是东汉服虔的《通俗文》。“通”谓贯通,犹言“解释”;所谓“俗文”,就相当于“俗语词”,指当时流行通用的日常俗词,如“辛甚曰辣”“去汁曰滗”“侏儒曰矬”等,这些流行于当时口语的“俗文”直至今天还在使用。其后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唐五代变文、宋儒语录、元明戏曲、明清小说中均不乏俗语词;历代也多有研究此类词语的著作,较有代表性的有钱大昕的《恒言录》、郝懿行的《证俗文》、翟灏的《通俗编》等。
俗语词之“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词当时显得比较鄙俚,随着历时发展变化,可能会变得典正文雅,如“夥颐”在《史记》中显然是个非常鄙俗的词语,到了后代则用于典雅的书面语中,就已经不是俗语词了。
俗语词和口语词有着紧密的联系,俗语词基本都用于口头谈话,因此也就是口语词;但俗语词的使用场合和说话者均有局限,主要在比较日常、非正式的场合下使用,而说者大抵为普通的下层民众,因此,俗语词虽然具有口语词的性质,但只是口语词中比较俚俗的那部分。
不少俗语词具有地域性,也就是方言词,二者多有重合,有时很难区分,有的学者称为“方俗语词”。不过有的带有地域性的俗语词也会进入共同语,成为大众习用的通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