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社区理论

    言语社区理论 :

该理论认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认为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就对应着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言语社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认为言语社区是可观察、可度量的实体,是可以由一系列定量指标的组合来限定的;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就要从这些要素入手。

言语社区的五要素是对社会学的社区要素的借鉴,因此言语社区和一般社区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都具有这五要素,但言语社区的五要素具有语言上的表现,具有语言认同和归属意识,使之与一般的社区相区别。例如新加坡华人社区是一个族群社区,它虽然符合人口、地域、互动等要素,但建立在社会语言学研究基础上的规范和认同的言语社区的标准却不能得到满足标准,因此它不是一个言语社区。

言语社区理论的作用是列出言语社区和语言变体存现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将其落实为可验证的客观指标。言语社区理论克服了以往在定义言语社区和语言的时候出现的循环论证的弊端,它把语言变异的研究与形式语言学的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在对语言现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客观研究的基础上,言语社区理论把社会语言学的各个流派、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和分支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联合起来。

为您推荐

皮钦语

皮钦语 : 它是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沟通的人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传递系统和语言形式,是交往双方在语言上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由一种语言的词汇与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混杂而成的。皮钦语大多以..

交际密度

交际密度 : “交际密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在一个社团中,言语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由于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密度的差别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个体成员..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 2006年2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2006年8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规定了中国通用音标符号的分类、排序、命名的原则,确定了每个..

语言和谐

言语社区

言语社区 : 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要从这五个要素入手。其中的“地域”既指现实生活中的地理范围,也指虚拟社会中的某个范围。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

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 : 参见皮钦语。 ..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 3304—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 3304—91)》 :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封面1982年12月22日,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自1983年10月1日起实施。后经修订,于1991年8月30日,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