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不破注

    疏不破注 :

这一原则始于唐代,要求注释家对前代注文进行疏证时,只能维护前人旧注的说法,不得另立新论。即便旧注有误,也要为之曲解以求其圆通。例如《诗·小雅·甫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郑笺》:“曾孙谓成王也。……成王来止,谓出观农事也。亲与后、世子行,使知稼穑之艰难也。”魏时王肃等指出上古妇人不外出,王后也不随天子一起出行,《郑笺》有误。但唐代孔颖达等为《诗经》作《正义》仍然维护郑说,这就是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疏不破注既有墨守成见,使谬说流传的积弊,同时也有维护历史文献原貌的积极意义。

与“疏不破注”相反,就是“强经就我”,对经典的注释不是立足于文本,而是把个人的看法强加给古人,“于其所不知”,不是采取“阙疑”(阙而不论,以俟来哲)的态度,而是强作解人。关于这方面的流弊在今人注释古书中多见。对于那些根本不懂或不太弄清楚的问题宁可承认不懂,也不要勉强去作解释。因此,在批判固守成见的“疏不破注”流弊的同时,应当防止走向“强经就我”的极端。

为您推荐

对文

对文 : 对文强调同义词之间相对出现时必须区别,而散文则指分别单用时意义可以相同。如现代汉语有“恭敬”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恭”与“敬”是有词义上的差别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

集解

集解 : 例如《庄子·逍遥游》:“而宋荣子犹然笑之。”清代王先谦《庄子集解》:“司马(彪)、李(善)云:‘荣子,宋国人。’崔(譔)云:‘贤者,谓犹以为笑。’”王先谦《集解》合三家之说于一条训释中,这就是集解的一般..

辞例

辞例 :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辞例所涉及的内容与词汇、音韵、修辞和语法都有关系。例如:“草芥”“虫蝗”“鸟乌”等构词具有“大名冠小名”的辞例(见“大名”“小名”),这属于词汇方面的辞例。南朝江淹《..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

互文

互文 : 互文的表现形式有4种:一是单句互文,即一句中出现了互辞。例如:“燕歌赵舞为君开”(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这里不能理解为燕国的歌,赵国的舞,而是指燕赵的歌,燕赵的舞。也就是燕歌实含赵歌,赵舞实含燕..

疏 : 最早作疏的应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他给《毛诗故训传》作笺,既释《诗经》原文,又申说《毛传》,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只不过《郑笺》一如他的“三礼”注,言简意赅,故又被认为是注的体式。 “疏”这一称谓..

语辞

语辞 : 语辞最早出现在唐代注释书中。例如,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王褒传》引《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下注云:“思,语辞也。”唐代李贤等在《后汉书·皇甫嵩朱隽传》“亦弭于越”下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