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见宋徽宗时代内府装卷,常常是钤印满纸,琳琅夺目。特别是手卷形式,在绫天头、前后隔水、本幅和贉尾纸等位置上,内府各印的钤用几乎成爲一种固定的格式。在金碧辉煌的黄绫、黄绢上;鲜红的印色如满天星斗、美不胜收。而在隔水与本幅之间,最常见的则是“宣龢”“政龢”等印。它们均採用连珠印的形式,与一般的方形鑒藏印在形貌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连珠印的方式作鑒藏专用,事实上不起于宋。早在唐代,“贞观”等年号印已崭露头角。张彦远《法书要录》引窦臮《述书赋》有言:“贞观、开元,文止于二。”这是唐代人对唐代事的记述,应该是很可靠的。但我们在宋代看到的是大面积应用—因爲有如此的应用氛围,于是它便成爲篆刻史上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
“宣龢”连珠印在印面上的魅力是有目共睹的。方形的边线苍茫古朴,内文的线条则在无意之间碰撞粘合,构成几组令人心醉神驰的对比。上下两方格的连珠本来易于刻板,但由于边线的剥蚀和底边的突然脱空,使“龢”字的几组并列的粘合线条更显得揖让合辙而且富于龙趣。一般而言,连珠印的上下两方框之间要有一定的、与印面空白合乎比例的空间距离,但“宣龢”印的间隔距离却有意排列,相反却置换出“宣”字的下半部空白,使观衆在一接触时错觉爲这部份空白即是间隔,这种错觉置换的神奇效果恐非老手不能爲之。但从作品效果上看,则有意安排刻意爲之的痕迹几乎没有:作爲精炼而又自然的典型,“宣龢”连珠印的成功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线条是质实而有力的,空间是严密有序的。在同类型的传世作品中,如南宋“绍兴”印在连珠格式上虽然无大变,但作品的对比效果显然逊色多多。即使另一方更完整的“宣龢”连珠印,也显得较爲板滞因而缺乏天趣。故尔,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又是同样的功用;不同的际遇和不同的偶然效果,还是使这方“宣龢”连珠印鹤立鷄群。醇厚、娴静、周详、精炼、老到、自然还有对比的恰到好处,大可以槪括我们对它的总体审美感受。
宣和内府的赵佶皇帝是很儒雅的,洁凈而辉煌灿烂的内府,玉题金躞,有这样一方珠圆玉润的鑒藏印,顿时萌生拂拂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