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玺是战国时期各国玺印的总称。传世的战国玺可分爲官玺和私玺两大类。统治者任命各级官吏颁发玺印,作爲行政权力的凭证,调迁时缴回。我们现在见到的白文官玺有司徒、大府、计官、相邦等;朱文官玺有司寇、左司工、行府、发弩等。私玺大多刻姓名,也有刻吉语、单字、图象等内容的。战国玺大多爲铜质。白文玺的製作有铸有凿,朱文玺则均出铸造。官玺通常爲2—3cm见方,私玺较小,一般爲1—2cm见方。
战国玺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玺印艺术的辉煌成就,在印学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瑰丽奇异的艺术风姿展现于印林,对秦汉印章以及后世的篆刻艺术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战国玺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丰富的印式:战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相互间的交往愈益频繁。正方形这种单一的玺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希望玺印的形式能朝着多样、美观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各国的玺印形式的设计上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战国玺中最常见的印式是方形、圆形和长方形。即便是形状相同,也有大小、朱白和变化装饰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椭圆、半圆、盾、铲、心、角等形状,以及由二方、三方、四方印组合起来的连珠印等(图一)。
精美的文字: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纷繁複杂。有时同一个字可多写几笔,也可少写几笔,繁简殊异;有的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同文异体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如果从国家统一文字的意义上来看,这种文字纷乱的现象理应革除,但从艺术角度出发,古玺文富于变化、精巧生动的造型,却又那么可爱,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美的享受。战国玺的文字,是在当时社会通行的古籀文字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之后更趋精緻、典雅的文字。总的来说,官玺文字大多疏放、雄强(图二)。
奇异的布局:战国玺高超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奇妙多变的布局上,尤其是在官玺中反映更加突出。战国玺常见的布局方法大致有下列几种:①错落法。战国玺利用文字的大小相掺、左右穿揷,打破平铺匀满、状如算子的格局。字的大小,一任自然,该大即大,该长即长,不作人爲的安排(图三)。②奇险法。有些古玺文表面上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如果细加品味,便会发现这正是作者的巧思奇妙之处—寓平正于险绝之中,奇中见平,险中求稳(图四)。③对比法。战国玺常常用对比手法使印面原有的疏密关係产生强烈的反差。白文玺大面积留红,朱文玺大面积空白,“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一美的意境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图五)。④界栏法。战国玺还在各种形状的印面加设界栏,使作品的构图更显丰富,印面更加古朴、灵动等。値得注意的是,朱文玺一般不加设界栏,只有少量的吉语玺设十形界栏(图六)。
独特的印边:战国玺的印边,特别是朱文玺,宽边细文—拙朴、凝重,艺术形象极爲鲜明。朱文玺印边的宽度通常是相等的,但也有宽度不一甚至在同一条印边内还有宽窄变化的。白文玺印边的面目也很多。有的四条边皆完整,有的仅存三条、二条、一条,有的只剩半条或者全无。白文玺新製成时,印面四周皆设置印边,目的是爲了保护印面不使损坏。后来有许多古玺的印边出现残缺,都是由于年深日久、自然风化等客观因素所致(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