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1844—1927)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影响波及海外,不愧爲一代宗师。

吴昌硕的篆刻初以《飞鸿堂印谱》爲蓝本,入手并不高。后接触浙派印作日多,遂改学浙派。接着,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以书法入印的啓发,反求诸己,于先秦《石鼓文》上下了很大功力,以石鼓文爲基础孕育出自己的篆书风格。他六十五岁题自临《石鼓文》云:“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由于篆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篆刻艺术水準才有了长足的进展。我们从“吴俊卿”、“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二印中,可以窥见石鼓文书法在吴昌硕印作中的踪影。吴氏以石鼓文入印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经过了一番融滙变通。

大师有惊人的容量。吴氏对于古玺汉印,也能从容拾来,爲己所用。“俊卿之印”是一方仿汉铸印作品,秀润中不乏浑厚,线条流走自然,绝去刀痕,深得其中三昧。边款中写道:“抚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此吴氏治艺心得。“吴俊卿”一印,是仿汉切玉印,细白文,于严整中见灵动,若没有驱刀如笔的手段,没有对汉印的深刻领悟,是达不到如此微妙的境地的。“沈均将印”是仿汉封泥形式,十分精彩。许多学封泥者,都把力气花在模仿“烂泥边”之上。而吴氏的着眼点则是作品线条凝聚的表现内涵。留存的吴氏作品中,有若千方是仿古玺形式的,如“木鷄”,无论章法,刀法,都显示了吴氏高超的手段。这类印章虽是借用传统形式,但吴昌硕都能达到化古爲新,化古爲我的境界,而且都能统一在一种苍古雄健的格调之中。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是一方白文巨印,其浑厚古拙之气,扑面而来。线条如此粗厚,却毫无臃肿之弊,敲击如此显着,却毫无雕凿之失。全印气韵充盎,足见一代大师之魄力。

“破荷亭”也是吴氏的力作。方笔粗未文,极易流于板滞。吴氏偏能挺而走险,其关键在于粗中有细,于微末处见笔意,终于胜券稳操。三字气势之壮,大有破框而出之态。

吴昌硕较之赵之谦,更多地参用了印外的各类文字,融滙贯通,取精用宏,创造了高浑苍厚,气象雄伟,面目多端的篆刻风格。把从文、何开始的四百年文人篆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他广泛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吴氏卬章变化多端,不以一种面目出现,也不能以一句话槪括其特点。但使人一望而知是他的作品。恰如神龙不见首尾。这也正是其高明之所在吧。吴昌硕刻印讲究钝刀猛力,这在印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正是钝刀,使他的印章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不经意处见功力。行楷、篆书边款亦雄厚洒脱、爲后人崇尙。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影响是空前的。

着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为您推荐

元礼之墓誌(书法)

元礼之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魏故安东将军光州刺史元使君墓誌》。北魏永安元年(528)十一月刻。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44.3×438cm。一九二六年河南洛阳北陈庄村出土。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

胡震(书法)

胡震(书法):胡震(1817—1862)篆刻取法汉印,功力极深,因其苦心研究,日夜苦功,且性情耿直,故颇爲自负。后偶见名重江南篆刻大家钱松之印作,令他大受震惊,深感不及,自此爲之一变,并与钱松结爲挚交。同治三年(1864)严荄将其及钱松的..

易孺(书法)

易孺(书法):易孺(1874—1941)篆刻初宗黄牧甫,后游历大江南北眼界大爲开阔。一九二一年在北京与金石契友数十人结爲“冰社”,易孺爲社长。 易孺在篆刻方面崇尙变革,他认爲沿袭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自己的面目。 他的朱文..

乔大壮(书法)

丁二仲(书法)

丁二仲(书法):(1869—1935)原名尙庾,成名后在篆刻书画作品上均以字二仲署名,故原名鲜爲人知。浙江绍兴人,久寓南京。父亲曾在河北通州做小官吏,颇通经书文字之学。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其父在抗击侵略中以身殉国。他随母南下..

杨澥(书法)

杨澥(书法):(1780—1850),享年七十一岁。原名海,字竹唐,号龙石、石公山人、孓翁、杨枯杨、杨风子、野航子、野航逸民、风痺废人、吴江野老等,耳聋后,又号聋石、聋彭。江苏松陵(今爲吴江县)人。常至吴门寻师访友。中年移居吴..

黄学屺(书法)

黄学屺(书法):黄学屺(约生于乾隆年间,殁于1830年之后),活跃在嘉道年间。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淸代如皋印派篆刻家。如皋派后期的主将。他广结天下名士,在诗词书法治印诸方面有较高修养,其成就得到梁章鉅、石蕴玉等人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