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用墨之法。
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池作书时极为讲究。
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血法》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同书《肉法》中又云:“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
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
粗即多累,积则不匀。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古砚微凹聚墨多’,可想见古人意也。‘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
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浥而笔凝。杜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古人字画流传久远之后,如初脱手光景,精气神彩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不知用笔,安知用墨?”②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五《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令停久,久则尘埃相污,胶力隳亡。
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折。
”“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